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高等院校彝学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与成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高等院校彝学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与成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本文以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与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校企合作为例,论述了高等院校彝学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意义 成效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430万总人口中,彝族人口有200万左右,其中占八成的民众只懂单一语言――母语,尽管当今世界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已经引领影视业进入一个新时代,但对于凉山不懂汉语的众多彝族人民而言,看电影、电视相当于看“默片”,只能通过画面推测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彝汉双语影视创作、策划、拍摄、编导、翻译、配音的彝汉双语的应用型人才,是地处凉山唯一一所高校的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的。

彝语言文化学院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具有彝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及与新闻、文学艺术、翻译学、民族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翻译、新闻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职业技能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了给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汉彝双语影视的创作、翻译、配音策划、拍摄、编导等就业、创业训练平台,提高彝族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实践创新能力,彝语言文化学院2011年3月与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州电视台彝语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如下:

彝语言文化学院每年安排10名学生到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州电视台彝语中心实践,进行创作、翻译、配音、策划、拍摄、编导等工作,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州电视台彝语中心负责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成各项工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双方一起培养品行好、身体好,而且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合作企业基本情况

(一)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是经六届州委常委会第76次会议研究同意成立的。中心隶属于州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主管,属事业单位,经费财政差额拨款。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电影彝语译制。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16个乡镇,总人口435.63万,其中彝族197.45万,占总人口45.3%,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加上凉山周边语言相通地区的彝族群众,彝语电影译制服务对象达300余万人。彝语电影译制不仅是为凉山彝族群众服务,还辐射云、贵、川其他彝乡。资源共享,是彝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族语电影译制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对外反渗透、方面有巨大作用。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成立30年来,不但接待了不少国内语言、文字、影视界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还接待了印度、英国等国外语言、文字、影视界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2007年开始全州开展数字电影放映,彝语电影每年要求放映6000余场,至今全州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6198场。单位下设农村电影部、数字化电影部、彝语电影译制部、办公室,单位职工人数40人,其中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人员10人,管理人员12人,译配人员18人。

(二)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自2009年1月1日开播以来,以《彝语新闻》、《彝乡风》、《致富经》、《彝学访谈》、《彝语电影》、《彝州艺苑》、《天气预报》、《每周一歌》等栏目为核心,从7:30开机,一直持续到凌晨00:30结束。该频道的开播解决了部分彝族同胞看电视听不懂内容的问题,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彝族群众看电视的需求,深受广大彝族群众的喜爱。彝语中心丰富了覆盖节目信号的西昌城区彝族同胞的文化生活,没有覆盖节目信号的各县彝族同胞纷纷给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打来电话,希望早日开通彝语频道。

自频道开通以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收到各地各界来信来电3400多个,网络留言13000多条。舆论认为,频道的开通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彝族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对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地方社会经济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对广大彝族民众了解当地政策、获取脱贫致富的信息有积极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彝语言文化学院与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合作,一起实施教学活动,既能发挥彝语言文化学院与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合作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使彝语言文化学院与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双赢共进。

(一)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彝语言文化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汉英翻译对比教程》、《彝文写作与实践》、《新闻采访与实践》等课程,学生在课堂式获得理论知识,学生在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实践,撰写新闻稿、翻译影视作品,配音等等工作,学生们将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机地与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业场中的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是校园里学不到的,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校外实践中日积月累,把体验融入自己的知识,通过实践的检验,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彝语言文化学院与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合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电影译制中心、电视台彝语中心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翻译不同的作品,为不同的角色配音,撰写各种新闻稿等工作,会遇到大大小小许多的实际问题。学生要互相讨论研究,向老师请教,在课内、外书本中探问究竟、查找答案等。学生通过一次次成功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磨炼意志、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历、素质、技能”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实践中与电影译制中心、凉山电视台彝语中心工作人员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单位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