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通信制造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精进,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力军,由于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手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的手机世界,从而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对其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对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析,并从大学生、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成瘾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杜琼(1979- ),女,安徽芜湖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宜兴 214206)秦(1982- )女,陕西汉中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广东 广州 5105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教研课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5720132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99-02

20世纪末,手机仅作为单一的语音通信工具存在,但随着通信制造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精进,如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集通信、娱乐、支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多媒体终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已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外出携带的必备物品之一。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1亿。学生群体是手机使用者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最庞大、最活跃的主力军。他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乐趣和便捷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手机的牵制,过分地依赖和迷恋手机,导致部分大学生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机控”,严重的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

对于手机使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对手机成瘾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存在多个术语混用的状况,如“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等。屠斌斌、章俊龙等学者将其定义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韩登亮、齐志斐提出判断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Bianchi和 Phillips在定义“问题性手机使用”时借鉴了行为成瘾的相关概念,从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和产生消极后果五个方面对问题性手机进行了概念界定,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使用者缺乏社会控制或者缺乏对使用方面的自我控制。总结以上对手机成瘾的定义,笔者认为,手机成瘾是由于手机使用者对手机的不恰当使用,导致其对手机出现过分依赖,并由此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现象。

大学生们对手机情有独钟,喜欢与手机为伴,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过度关注手机,他们总是随身携带手机,下意识的动作就是伸手摸手机,习惯性地摆弄手机,不时查看信息,如果手机不带在身边,他们会有产生莫名的焦虑和不安。二是过多地使用手机进行沟通,在课堂、宿舍、实验室等场所,同学之间本可以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却演变成了人机交流。高校宿舍每晚上演的“卧谈会”早已成为历史,大家在宿舍休息时,大多选择进入“手机模式”,一个个盯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聊QQ、发短信、看视频、网购等。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分析

(一)人际交往与团体归属的需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交际圈,需要借助手机来与外界进行沟通,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并增加自己的人脉资源储备。由于手机自身的功能(短信、通话、微信、微博、飞信及QQ等),可以给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交流方式,这些人际沟通方式打破了之前的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让人们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手机能够满足用户对沟通的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所以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的工具。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希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他们会时刻关注手机的任何信息,不愿因此失去任何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分场合地玩弄手机,是因为在人多的时候或与对方不熟悉的情况下,想用玩手机的方式来规避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尴尬,这也暴露出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退化。大学生希望借手机这种沟通方式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对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就业、考研、兼职等),手机的使用可以让他们更快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使用手机来建立、维系、管理和加强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如果单纯依赖手机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导致玩手机成为一种习惯,越来越依赖手机,将倾诉的渠道完全转移到手机上,渐渐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那么,其在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只会一味地沉浸在虚拟的人际交往当中,使自己与现实社会脱节。

(二)情感交流与情绪迁移的需求

手机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加强情感联系是人们使用手机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大学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心理不成熟,性格较脆弱,情绪波动较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引起种种矛盾,例如,与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社团成员之间关系不和,恋人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成员关系疏远等。一方面,当这些负面情绪产生后,大学生可以及时通过手机,和另一个时空的个体或群体倾诉心事、排遣郁闷,从而使负面情绪得以迁移;另一方面,借助手机交流来取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减少交流双方的情绪顾虑,从而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促进大学生人际的沟通。

(三)彰显个性与表现自我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拒绝墨守成规,崇尚个性化,追求时尚,喜欢多变、刺激和张扬个性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能提供丰富的使用功能、满足青年群体彰显个性、追求时尚需求的工具。手机已内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用手机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在选购手机时会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手机的式样、色彩、功能等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符合大学生形象和个性的手机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同时,手机的个性化装饰和手机铃声也是大学生表达自我的途径,他们喜欢独树一帜,并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四)休闲娱乐与放松自己的需求

随着WIFI和3G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都有所增加。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手机不断被挖掘的诸多功能,如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网络购物、网络文学、电子邮件、网上支付等,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大学生潜在的娱乐心理。手机作为个人电子产品,成为大学生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拥有的最强大的娱乐平台,如看电影、视频、阅读电子书、玩游戏、拍照等,这些可以帮助他们丰富娱乐生活,缓解压力,并达到调节心情的目的。

(五)获取信息与自我认知的需求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就促使人们不断地追寻信息、获取信息。手机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人们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可以随时随地将信息传送出去,又随时随地接收外界传递过来的信息,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世界交流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手机的便捷性使大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交流,增加了手机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应用软件应有尽有,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网页获取大量信息,也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各类学习软件和文档阅读软件。

三、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调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手机成瘾的出现是因为大学生们缺乏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虚拟的手机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真实沟通的必要性,手机的最基本的功能只是通信,应让手机回归到最原始的功能。首先,大学生应该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现实中的教师、同学、舍友、朋友沟通交流,尽可能地减少滞留在虚拟手机世界的时间。其次,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体育锻炼,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文艺活动。最后,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律能力,提升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良手机文化,提高对手机网络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科学理性地使用手机,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二)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整合校园优势媒体资源,开展校园人文大讲堂、社会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文化的传播,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其次,高校应坚持强制要求与倡议宣传相结合的原则,在图书馆、报告厅、教室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提示或宣传标语,倡导大学生在学习场所将手机关机或者调成静音模式,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最后,高校应该对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建议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关闭或远离手机,回归到原始平静而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因手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焦虑、不适等。

(三)政府应该加强对手机文化的监督,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

政府要加强对手机文化的监督,对手机不良文化的蔓延、手机游戏的泛滥、手机短信的污染等现象要加以严格管控和制止。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关注,给予支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健康科学使用手机的氛围。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样在管理过程中才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对网站、运营商以及个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其次,政府应建立多种平台供手机用户对不良手机文化进行举报、投诉,还要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遏制不良手机文化的蔓延趋势。最后,还要加大对手机的科研力度,研发手机监控技术,增加对学生接收手机信息的过滤功能,同时要求网站和运营商对不适宜学生的手机信息进行提前过滤。

综上所述,手机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手机必将会长期存在并影响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日常的行为习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正确管理和引导,扬长避短,让手机不断为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屠斌斌,章俊龙.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3]周素勤.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