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人文素养欠缺

笔者曾对250名理工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古典文学素养”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多数理工高校大学生对四书五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尚书》和《礼记》的大学生分别仅占到10.8%和10.4%;(2)半数理工高校大学生阅读过四大名著,但是全部通读的只占到15%左右;(3)对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了解的大学生较少,有超过60%的大学生没有读过,有24.9%的大学生仅读过其中的一些名篇;(4)经常阅读人文书籍的大学生只占12%左右,到图书馆借阅人文知识类书籍的大学生很少。

2.精神追求淡化

一些理工高校大学生过于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或淡化精神追求,表现出人人都很“现实”。正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和德育教育的弱化,使一些理工高校大学生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理想信念迷茫。有些理工高校大学生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部分理工高校大学生集体观念减退,出现了重个人轻集体的行为,还有一些理工高校大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出现了损人利己的行为,正是人文精神的缺乏,导致这部分大学生人格上的“残疾”〔1〕。

3.功利意识较强

在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从注重理想向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转变,从无私奉献、奉献与索取并重向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转变,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许多大学生只关注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根本问题很少考虑,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部分大学生重功利轻理想,奉献精神缺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甚至把师生关系功利化、金钱化。

4.道德水平下降

部分大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一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表现为教室垃圾视而不见、桌上涂写、图书撕页、浪费水电、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缺乏文明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二是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大学生考试舞弊、论文简历造假等现象经常出现,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网络犯罪问题。三是在道德信仰上,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二、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

1.体制观念与人文教育的距离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知识结构单薄等问题。大多数理工高校除开设一些政治理论公共课外,基本上没有涉及人文科学教育方面的内容,以致于“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等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并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应用学科受到了更多关注的同时,基础学科却受到了冷落,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更是无人问津。人们把文化素质简单地归结为学历的高低、读书的多少,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存在。岂不知,有许多学历颇高、读书甚多的人由于缺乏高尚的人文精神,正在做着种种“反文化”的事情〔2〕。

2.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一直以来,教育文化积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狭隘的人文教育观和狭隘的科学教育观,至今仍然左右着许多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就使得今天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与统一遇到了许多的障碍。科技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巨大的,而人文教育则要通过人才的全面塑造来改造自然并促进社会的发展。由此人们常常认为,科技教育是“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无用”的、是“软”的。而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大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倾向,即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的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教育中这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

3.教师素质与人文教育的背离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目前,高校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轻视甚至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尤其是对于一些青年教师,他们自身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而许多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也是只重视其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其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培养也只重视其业务水平的强化和提高,而对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无要求也无措施,由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魂”的缺失,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4.课程设置与人文教育的反差

陈旧的学科结构和旧有的知识体系是造社会科学发展滞后的内在原因。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原有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变化缓慢,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其应有的社会功能难以全面发挥出来。当前,理工高校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表现为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部分理工科专业人文教育内容的课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数的10%,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比例。另外,人文课程的功能被扭曲,使其仅成为应付考试的蓝本,而无法解决“怎样做人”这一涉及到高等教育本体功能的问题

三、加强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合理定位理工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学等人文知识和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荣辱观,并使之转化为外在行为,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人文理论的隐喻性、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人文道理的体认性和教育效果的滞后性等特征,因此,理工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高校大学生内在因素的“素质教育”,它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层次上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能力教育”,是一种重视学生在未来社会实践中真正成人、成才和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具有基础性、共同性、长期性和潜在性特点的内在因素的“素质教育”。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高品位,首先,理工高校要从国情和校情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生活品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使他们在校期间尽可能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其次,理工高校应结合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到高品位、应用类的人文知识和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教育上〔3〕。

2.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1)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理工高校要树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交融的教育理念,在各门专业和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提倡理工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理工高校要尽可能多地开设文、史、哲等方面的选修课。人文学科最直接关涉的内容是人类对自身的反思,它特别关注人类对自身境遇的理解与领悟。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科学巨匠。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互渗透中产生。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一切领域、部门,渗透在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活动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结构,左右着人们的生活。

(2)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既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一个文化素质低劣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重建人文精神,既应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华,诸如以民为本、仁爱、信义、平衡、和谐、见贤思齐、自省、修身、慎独、谦让礼仪等,又应注入现代意识,诸如人格独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人文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然而,人文学科需要对积聚社会资本、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培养公民的精神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地强调和推动。

3.采取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1)设置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课程建设的情况是衡量其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理工高校不仅要合理设置每学期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的数量,而且要科学规划学生的选课人数;既要关注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的学科门类情况,又要重视学生修读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营造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的建设。理工高校要以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和影响理工高校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理工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是要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构建,形成具有个性特色、饱含人文思想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要在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和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园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建设,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络,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阵地〔4〕。

(3)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理工高校应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注重师资人才的健全发展。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秀的人文素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师神圣职责的观念,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理工高校也应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重视人文学科师资的培训,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4)建立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公正、客观地评价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于理工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理工高校要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所谓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制度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队伍评价体系、环境评价体系和实践评价体系。理工高校要通过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提高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