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源型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源型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指引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被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型学习”即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几个资源型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典型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对策

源于选题的问题及对策

“选择问题并为资源型学习策略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是资源型学习方案设计的第一步,基于资源型学习模式设计的信息技术课在“选题”阶段有多种启动方式: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选取主题;教师确定主题布置给学生;教师确立大主题,规定选题范围,学生基于大主题,在选题范围内选择子选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认为前两种选题方式都存在如下的问题:①教师选题的局限性:课堂中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的主题多与本学科知识相关,与其他学科或社会焦点、热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联不多,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②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选取主题造成的问题:a.意义不明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b.选择的题目过大,实施过程半途而废;c.题目涉及的内容抽象、空泛,具体实施无从下手。d.凭主观臆断“选题”,不考虑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由教师确立主题,规定选题范围,学生在选题范围内选择子选题是比较科学可行的,因为任何一节课的成功,都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离开教师的有力指导和监控,或是任由学生“定制”课题,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与目标完成。选题的对策:①给学生确立一个主题,是为了防止学生选题出现盲目性。同时,教师确立的主题也必须注意到人文性与技术性相结合,避免将主题局限于本专业之内。②自主选题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行选择子选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教师应及时做出有效的引导。③知识与技术的系统化。主题与问题的选择不仅要切合实际,也要充分考虑该选题对于本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教学内容的覆盖程度、先后次序,兼顾各层面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探究过程出现的常见问题,我们认为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加强以下工作中。

1.课前资源的筛选与准备。搜集资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对于特定内容的课与特定程度的学生而言,许多网络上的有用信息由于其无序性而变得不可信或不适用,盲目地浏览大量的网络信息,不但不能使学生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不加考证、不认真研读,就拿来使用,其危害不仅在于使主题内容失去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因此,作为学习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前针对主题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资源的筛选与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2.学习过程步骤梳理。如果采用资源型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其整个过程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能牢牢把握住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同时也要让每位学生明确,在资源型学习过程中都包括哪些步骤、各步骤之间的先后次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教师应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在适当的阶段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在展示最终成果的同时也应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学习过程,这也是其他学生得到启示的最好途径。

3.创设开放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在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这些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尽量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

4.加强双基教学,提供必要帮助。成功开展资源型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利用丰富学习资源探索学习持积极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活动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资源型学习模式之前,对学生实施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5.注重学习过程,运用赏识评价。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校的计算机等相关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即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师生关系问题及策略

1.学习方式改变引发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地位由“他主”变为“自主”,学生有学习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能够掌握媒体资源,成为使用媒体资源的主人,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

2.教师的帮助、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将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首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允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其次,教师所留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体现在:①思维方式的求异性;②解题方式的多样性;③解答结果多样性。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新空间中自由翱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组织资源型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应用以下教学策略:①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以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③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