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比较中学习 在比较中提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比较中学习 在比较中提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武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他先是在《质量时报》,后入《郑州日报》,我们的来往一直没有间断,且从事的行当近似:我编新闻学杂志,他搞评报和研究。国庆节前,他突然送来一大堆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这倒使我吃惊和惭愧。吃惊的是,在“熙熙攘攘,人为利往”的今天,在浮躁跟潮的新闻界,在清淡寡味的新闻研究室的岗位上,竟有这样的有心人,一点儿一点儿的积累,几年间,居然取得这样的成就。惭愧的是,我混迹新闻界四十余年,至今连一本书也没得出版。

马武先生将他的集子称作“五味新闻纸”,一下子拉近了和我的“贴近性”:我读此书,亦有五味杂陈之感。作品是个人经历的记录,读其文,想其人,也会联系到自己的经历,激发自己的感受。这期间,有难言的酸楚,有会心的甜美,有可作追忆的甘苦,有痛快淋漓的辛辣,也会品味到一些能够调和寡淡的咸味。马武先生对我说:“酸甜苦辣咸”既不是新锐词汇,也没有被赋予新的内容。但是“五味”却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体验。作为一张新闻纸的生产者,感受的更是个人与社会的“五味叠加”、新闻与生活的“重组混杂”。

“报纸”、“新闻工作者”,当人们听到这些相关词语时,表情或眼神流露出的多为尊重与敬畏,尊重的是它代表一种“声音”,可以传递人民意愿,反映群众心声,是老百姓的“传话筒”;敬畏的是它闪耀着社会和组织的光与力,散发着热量和温暖,令黑幕与暗流无处栖身。新闻纸就是这样一个载体,承担着传播信息、为民谋利、维护社会公平、监督社会秩序的责任。它与百姓零距离接触,也连接着政府和各个阶层。清香的油墨、光洁的纸张,组合的既不是写意山水,也不是诗词图画,鲜明的立场和深刻的思想就在一张纸中体现。

当新闻纸的厚重成为新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新闻人便时刻肩负着这个重担,将使命感带入到生活的每个侧面,“五味”也由此而来。马武说:从看尽底层艰辛却难有作为的酸,到为民分忧读者回激的甜;从尽心工作亏欠家庭的苦,到直面恶势力竭力斗争的辣,再到荣誉加身、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咸,从事新闻工作,各种滋味真是一应俱全。作为记者,习惯了生活无规律,饮食不定点;作为编辑,适应了披星戴月时出,朝霞满天时归;作为广告经营人员,也常常体验白眼冷对、委屈苦闷;作为发行、校对、印刷工,更是默默付出,任劳任怨。新闻纸每个环节的生产者,为了这白纸黑字的时效产品,在与众不同的行业中付出和体验着别样的“五味”人生。

“新闻纸”经过多重人生的反复浸透和着色,在这里呈现的已不再是一张简单的印刷品,而是生产者和使用者“五味”的汇集。它书写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也捆绑了新闻人的酸甜苦辣咸;它包裹着多种滋味,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又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回流到新闻生产线。太阳升起时,回归家庭,夕阳西下时,化作文字。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这架循环往复工作的机器中,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工作和岗位。它没有一线记者的风光,也没有编辑岗位的重要。它不是媒体的“核心业务”,但是没有他们的勤苦工作,这架机器的运转就成了问题。马武先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这样的工作。我对他产生敬意,不仅是由于我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是由于他在这份工作中悟出了报纸工作的三昧和真谛。比如他这部书的第三部分,是讲同质新闻的博弈的。面对“命题作文”、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很多媒体和记者都感到无奈和困惑。其实,这正是对媒体和记者的“考试”,更是媒体和记者一显身手,“木秀于林”或“出尽风头”的机会。不考试,怎么能分高低?分不出个高低来,怎么在竞争中看输赢?没有竞争和输赢怎么推进媒体和记者的进步?而作为媒体和记者,要想在竞争中拔头筹,就要知己知彼。从新闻业务这方面说,就是要多看看其他媒体是怎么做的,多想想自己有哪些差距。如果,不比较,不研究,就难免陷入盲目性,看别人“豆腐渣”,看自己“一朵花”。这种记者、这种媒体,就不会有多大进步。因此,我衷心希望,“同题作文”之后,媒体的领导和记者都能认真地读读其他媒体和记者的报道,研究研究他们的报道和自己的报道有什么不同,虚心地汲取别家的长处,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提高。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比较才能鉴别。还说: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而现在,我们新闻界的一种不良风气是盲目自大,或者根本就不重视研究业务,仅仅满足于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仅仅满足于自己挣够“工分”,拿到奖金。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真是值得引起注意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和个人爱好,平时,我比较注意将同城的几家媒体的“同题新闻”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可见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角度,也可见由于认识的差异、水平的高低、经验的多寡等因素造成的报道的优劣。比如今年9月30日,郑州几家报纸都报道了“郑新黄河大桥公路桥建成通车”的消息,但是,我看了其中的一篇报道后,还有很多“不解之谜”,直到看了河南日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大河报等四家报纸的报道之后,才算把心中的疑惑弄清楚。我想:如果当事的媒体领导和当事的记者和编辑同志,能站在如我这个读者的角度,把服务性放在第一的位置来考虑,那么,他们的报道必定会在新闻的竞争中胜出一筹。这就是比较鉴别的好处,也是克服新闻同质化的良方。由马武先生书稿的一部分,引出了我的这一番同感;我愿其他新闻界的朋友,阅读或浏览马武先生这部书的时候,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2010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