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亮我心中的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亮我心中的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偶然的机会,听了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被于老师联系语境、情境理解词语,引导感悟诵读课文的“语文味”吸引,并一直追随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慢慢摸索、实践,关注课文的语言现象,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为学生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 键 词】 于永正;联系语境;语用;启迪

【作者简介】 孙薇,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睢宁县睢城小学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54-03

九年前,暑后开学不久,我被学校指派到徐州学习,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小稻秧脱险记》。于永正老师摒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于老师联系语境、情境理解词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巧妙之处,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盏导航灯,一直启迪我在语文教学之路前行。

一、词语可以这样教

初读阶段,于老师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然后,把他们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学生很难理解的词语有:“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

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于老师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我在听这节课之前,对词语的教学,常常是将参考书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词语和情境、语境之间建立起联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把词语的理解处理得恰到好处。一路走来,那“杂草”围着“小稻秧”的情景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影响着我。

二、朗读可以这样导

在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收拾“后,于老师让学生把小稻秧的话读一读。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于老师没有教学生,而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评价:“声音大”、“再喷洒两遍(农药)”,学生的朗读才断断续续地低下来:“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于老师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不到之处,为学生创设了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吟咏文本的过程中加以体验、感悟,需要学生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透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探究意韵。在语文实践中悟得真切,学生才习得了语文的技能,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依“葫芦”画“瓢”

几年来,我阅读了于老师的《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追随着导师不断前行。渐渐地我悟出了一点点语文的味道,在理解《最后的姿势》“废墟”一词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看书本上的地震后的插图,在理解“嗷嗷待哺”的时候,让学生回想饿得哇哇大哭的婴儿,理解“负荆请罪”的时候,给学生看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单膝跪在蔺相如面前的视频……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教学媒体元素:视觉、语言、听觉、文本、图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活跃了教学气氛,真正做到了在语境中学语文。

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文中“翠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的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联系生活或影视中的所见,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 “翠流。” “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的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 “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这样一步步地借助学生头脑中的再现,让学生对大草原形成美丽的画面。关注文中的语言现象,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为学生创设学习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情境。

课堂上,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于老师向“小稻秧喷洒农药”的情景,于是就会模仿着于老师的做法“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感情读”自然而然达到水到渠成。

我还依稀记得上公开课《桂花雨》的片段:

师:自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觉这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下雨。

生:好像是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桂花树下,置身于这片桂花雨之中,那又细又密,又香又甜的桂花飘飘洒洒,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调皮地钻进我们的衣领里,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深深地吸一口气,那香甜的桂花香气味儿仿佛渗进了我们每一个毛孔,飘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师:你淋着这一场香甜缤纷的桂花雨了吗?

(学生睁开眼睛,点着头,异口同声地说淋着了。)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桂花雨太美了!

生:我真想和作者一起使劲地摇桂花,让这桂花雨下得更大!

生:我仿佛都能闻到那桂花的香味了,真香呀!

……

师: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喊――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有关句子。)

师: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

(请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有关的句子。)

在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分析文字,而是借助想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学生始终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会那场桂花雨的美丽,但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这双翅膀,去遥想当时的画面,去体验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堂中,语文的学习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地研读一篇篇课文来累积完成的,这一篇篇课文便成为师生精神互动和学生成长的基石和桥梁。学生是学习文本的主体,对学生来说,因其经历的肤浅、简单和知识本身的欠缺,对理解文本来说还是存在很多困难的。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只有把课文当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而不是教学的材料的时候,语文才能真正的活起来,才能彰显出生机与活力。于永正老师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这些都是我永远遵循的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