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冲突与融合:多校区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冲突与融合:多校区大学文化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多校区大学建设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校区间地理位置分散,各校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多校区的统一管理、政策实施形成一定阻碍。大学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系统,它的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从大学文化的视角分析多校区大学文化特性、冲突的原因、多元文化融合的对策,从而促使多校区大学协调发展。

关键词:冲突与融合;多校区大学;大学文化

作者简介:吴爱萍(1964-),女,浙江东阳人,大连交通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杨志昂(198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交通大学学科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辽宁 大连 116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09DA010)、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组织文化对高校管理效能的影响的研究”(课题编号:JG08DB13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3-02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同一法人主体,拥有两个及以上地理位置不相连校区的学校。伯顿·克拉克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描绘了西方巨型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多校区大学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

我国多校区大学的产生与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密切联系。1998年以后,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下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出现了一批拥有多个校区的合并型高校,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扩招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办学条件有限,高校不得不拓建新校区,形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多个分散校区的“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大学,如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同时,有因学科需要而合并以及因发展空间欠缺增设校区而形成“扩展合并型”多校区高校。

多校区大学的建设促使高校多学科的发展、文理渗透与交融,但由于多校区大学校区分散、校园文化差异、合并大学间办学理念的不同等,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作为大学整体意义上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文化的价值体现

大学文化是依据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物质特征和行为方式的集合,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它既是大学人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大学人的精神纽带。大学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延续性、稳定性和排他性,依据其特质形态分四个维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大学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大学精神是大学内在规定性的体现,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反映了一个大学的传统价值、现实风格及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独特个性。大学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大学精神文化决定着大学自身特色,在大学文化中以隐性方式存在。

大学制度文化:制度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要将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师生行为规范等章程中,为学校的办学、治校提供基本保证。制度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限定、规范和塑造人的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2004),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大学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体现大学文化的独特风貌,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和制度文化的动态体现。大学行为文化折射出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价值观。

大学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体现着大学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的校容校貌、建筑风格、纪念性标志、文化体育设施等的物质形态,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位。

大学文化反映着大学的历史、现实、未来发展以及大学的精神轨迹。因此,在大学的组织中,人管人是最低层次,制度管人是中间层次,文化管人是最高层次。大学文化的力量对大学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二、多校区大学文化冲突动因

文化的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在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相互冲撞和对抗。(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004)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群体间在价值观念、目标认同、活动方式上的不同导致文化冲突。多校区大学由于受本群体文化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影响,文化的冲突反映在精神文化、学科文化、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1.精神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和排他性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有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历史传统积累和沉淀的结果。相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一所学校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气质、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规范体系,具有传承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因此也是最难改变的。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由几所高校合并,不同高校在办学传统、学校类型、学科结构、隶属关系、服务面向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价值理念,它不因高校的合并而融合和消失,因此在合并高校中几种精神文化共存,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状态。

“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大学新老校区有的依据学科划分,有的按照功能划分,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不同会导致长期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亚文化,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形成新老校区不同的文化色彩和氛围。

“混合型”多校区大学以上两种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文化更具多样性。

2.学科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学术性

学科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及其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相应行为准则的总和。学科文化影响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的演进,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形成的内在动力,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行为,在大学的文化体系中属于亚文化。学科文化具有多样性、稳定性、规约性、学术性和专业性。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原有单科大学、缺少真正意义综合大学的学科布局。每个合并高校在合并前都有较长的学科发展史,有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科结构和研究特点,从而形成学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校区间的分散使得原有的学科布局受到调整,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整合,不同校区间缺少学科、学术的交流与沟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加困难。多校区大学学科文化冲突使得教师和学生缺少归属感。

3.制度文化的制约性和固有性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制度文化的冲突缘自于不同学校间文化群体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的差异,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的矛盾和排斥,根源在于制度文化形成的长期性、继承性和思维、行为的固有性。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原来独立管理的局面消失了,继而出现大学管理层的重新组合或是以一方为主的管理层组合,形成新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使得学校的管理风格、模式以及制度发生相应的变革,势必引起各种管理行为的冲突。

“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大学各校区间管理制度的运行延用单校区时期的管理制度,面对办学层次多元化、目标多样化的管理形式,多校区文化群体在主校区和分校区间所形成的主体和依附关系,在制度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等方面有差异,也难免发生冲突。

三、多校区大学文化融合途径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文化的融合是不同文化间接触、交流、创新、贯通的过程,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有层次的互动。文化的融合体现不同文化间的同一性,使得文化在差异中互相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多校区大学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反映各学校、校区文化特征和内核的不同。大学文化冲突增加了大学管理的难度,破坏了大学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凝聚力,降低了大学的组织绩效,但另一方面则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在精神观念、制度、物质和行为的文化交流与渗透,使得原有的文化在发展互动中得到融合,促进多校区大学和谐、健康的发展。科赛曾经提出“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内部分歧和外部争论,恰恰是最终将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有机的联系”。

1.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的确立

大学精神是学校积淀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厚重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大学继承、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的“魂”。多校区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在文化的融合中,首先对原有各校大学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系统总结各校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对每个历史时期、重要事件、关键人物、核心理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形成新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其次,创新是大学精神发展的不竭动力。多校区大学根据时代要求与社会需要,提出新的办学思想,不断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师生员工提供新的精神支柱。多校区大学的大学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丰富和发展,将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继承、创新与发展有机统一,使大学精神真正成为多校区大学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聚合,成为多校区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2.核心竞争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文化作为亚文化,是相对活跃的。它在不断分化、融合中衍化、整合为新的文化体系。学科文化的积淀也是新旧学科文化斗争、统一的过程, 是吐故纳新的过程,是亚文化量的积累、质的进步的过程。学科交叉、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学科文化的整合。几所学校的整合使多校区大学由单科性高校向多科性高校发展,新学校由工、理、文、史、哲、经、法、医、管等学科组成,这为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不同的学科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为新的亚文化。多校区大学在实际发展中,要优化学科生态环境,建立先进而科学的学科群,打破校区和院系的学术组织建制,整合和集成不同学科背景、学术思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探索跨专业、跨部门的科学研究体制,形成“四位一体”的学科研究机构。

3.以人为本:现代管理制度

大学制度文化的制约性和固有性具有规范、调节、引导和激励大学人行为的力量。制度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现代管理人的制度文化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认知。多校区大学来自不同的高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不同,教职工在思维定势和对管理方式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多校区大学管理制度不仅是一种管理办法的更新,也是一种组织价值观的建立。“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在原有各校区制度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有效整合,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文化,以适应多校区大学发展的需要。其次,在不同制度文化相互接触、交流中加深对原有学校制度文化的理解,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再次,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竞争淘汰机制”和“评价约束机制”激发个人才智和组织力量,实现多校区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促进学校的发展壮大。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教授认为:“对一所大学来说,必须是自身培养、生长起来的,绝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大学应是完全独创性,融合于各自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所以世界上找不到两所同样的大学。”西尔弗兹韦格和艾伦认为,构建一种文化模式要经过四个步骤:“一是分析现存文化,并建立达成新文化目标;二是体验新文化,让大家参与;三是修正现存文化,实施新系统;四是维持新文化,进行评估和更新。”因此,多校区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在分析合并学校系统的文化后建立新的文化理念,使得大学文化不断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