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乐善清扬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乐善清扬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野孩子

王秋杨从小出生在一个野战军人的家庭,父亲在福建,按林语堂的话说是住在“海边的山里”,可当时的局势是要“”,那里经常进行军事演习,所以全家总在搬家、住防空洞。所以她自小就喜欢山,很习惯流浪和迁徙。小时候用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书,一头挑着菜,就去上学了,因为中午还得自己给自己做饭吃。而如今已经完成了“7+2”的王秋杨,年少时候却从来都是体育考试不及格的人,但她很喜欢大自然,有时候会爬到树上,自己用木麻黄、芭蕉叶搭个房子住在里面,刮风下雨都不下来。所以当后来有了帐篷,让她觉得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特别亲切,现在她有时候还会把帐篷搭在自己家院子里,晚上打着头灯出来上厕所。当别人都读琼瑶的时候,她喜欢三毛,向往那样一种流浪的生活。

登山让人更加热爱生命

王秋杨首先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对她来说登山和户外是一种旅行的方式,“7+2”则是用一种不同的视角去看七大洲,用登山的心情走遍世界,很满足她内心的一种需要。在完成“7+2”的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次是南美洲阿空加瓜的攀登。临出发的那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呕吐,勉强出发,体力又很透支,腰伤复发,又赶上阿空加瓜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山难,她的队友在暴风雪中拼命把她救了下来,轮流背她下山,回到突击营地。她当时已经处于弥留的状态,只是努力让自己清醒,求生欲望非常强烈。醒来她说的第一句话是:“登山真好!”不登山很难体验到山友间生死与共的一种情谊,登山让她更加热爱生活,爱自己的生命,爱身边所有的人。

作为女性,王秋杨从没觉得男女角色对她有什么不便,在户外活动中作为一名合格的队友来说,应该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她比喻就像在飞机上,要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给别人戴上。照顾都是彼此的,这才是一个团队。首先照顾好自己,这一点也是逐渐才能做到的,而不是一步就能做到的。她记得第一次攀登慕士塔格峰的时候,登顶回到突击营地后就哭得哇哇的,次洛、景阳等队友都在照顾她。后来攀登能力、负重能力都逐渐提高了,而且参加了登协的培训班,在山上就更加自如。

前世我来过

我们的采访在位于北京繁华地段的CBD中的苹果基金会办公室进行,闹市区的办公环境被布置得很有户外特色,一层是岗措书吧,门外的院子里建有藏式的亭子间。苹果基金会是王秋杨于2005年5月发起成立的,是面向地区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

这缘起于王秋杨2003年的一次自驾旅行。当时她给自己印了 “原生态考察员”的名片,沿途考察所经过的学校,那次是从青藏线进去,新藏线出来,走了五十多天。但那时候无知者无畏,10年前的阿里完全没有路,连砂石路都没有,要不断翻山、过河,也一路闯过来了。王秋杨小时候总是在搬家,漂泊动荡地生活,当到了阿里后,就很有归属感,好像前世是这里的人。

当时途中见到一个乡的废墟,村民已经搬迁了,就像被原子弹炸过一样荒凉。可奇怪的是中间飘荡着一面五星红旗,原来是一所小学校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校长正蓬头垢面地抱着孩子做饭,其他孩子的头发也是板结着的。后来了解到整个村子已经搬迁到了塔尔钦,但学校由于没有经费搬迁,只好留在这里。王秋杨当场就说由她来出经费帮学校搬迁,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塔尔钦苹果小学。王秋杨还去过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是一个要开两天车,骑一天马的地方,到现在还是一年只有三个月通车。他们的生活习俗完全和印度人相同,苹果基金会在那里也建了一所学校。

基金会的项目从开始的教育转到医疗,则是源于一次王秋杨开车走大北线,经过尼木县的时候,在一个村子里一个老人跟她要头疼药,当时周边很多老乡在旁边晒太阳,都围拢过来排队要药,一大箱药都发完了,后来牛黄解毒片都当做安慰剂发了。王秋杨当时心里特别难过,想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后来就计划在的一部分村子里,各培训一个乡村医生。因为发现人特别热爱,家家都挂像,于是该项目就取名为“赤脚医生工程”。之后受到登山协会措普书记的启发,再给每个村培训一个女接生员,让妇女去医院生孩子。当地人很多都是拿一把剪子,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搭一个帐篷,就去生产了,所以当地的婴儿成活率很低。

随着这几年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关注和投入的力量加大,苹果基金会针对民生方面的项目少了一些,逐渐转向文化和教育。近年基金会在神山脚下成立了藏医学院,给当地培训藏医和给周边人看病。2013年计划在扎达附近做一个古经书博物馆,因为王秋杨发现很多古经书散落在民间和山里的洞窟中,有的书写在狼毒草上,历史长达500年以上。所以她想做一些就地收集、研究、展览、保护的工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平台。

苹果基金会近年来每年组织一次冈仁波齐环山捡垃圾活动,每年秋天王秋杨带一些热爱、热爱公益、向往神山的朋友去转山、捡垃圾,去年清理出了转山路上大概二百斤的垃圾。同时回收废旧电池,让当地藏民把旧电池交到苹果小学来,原来回收一个给当地人一毛钱,后来大家形成了习惯,都自愿过来交电池。

2003年王秋杨开始做苹果学校的时候,属于很感性的一腔热情,一开始各方面的事都是自己处理,在冬季很冷的时候还一趟趟地跑阿里去和当地谈建学校的事情。后来国家批准成立公益组织后,就注册了苹果基金会,这时候才考虑招兵买马,有了一些新生力量的加入。每年除了王秋杨自己拿出500万来做外,更多的朋友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王秋杨希望以后的苹果基金会更加社会化,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成为一个平台,能够帮助一些好的项目实现落地。

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王秋杨谈起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一脸幸福。她觉得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会和没有孩子以前有很大不同,对生命的理解会不同,另外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过程,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她一直让孩子学会独立,给他们什么财富都不如给他们一个好的性格重要。而让他们多参与户外运动,能让他们的性格更阳光,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从小时候登北京周边的红螺寺、香山等山峰,到攀登非洲的乞力马扎罗,以及最近的启孜峰攀登,这项运动显然已经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了。王秋杨一直跟他们说,成长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我们都在成长,我只是参与了你们的成长,你们也参与了我的成长,每个人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王秋杨想去的地方还很多,她很想去14座8000米级别山峰的大本营看看,她说如果能去徒步一下就很满足了,以后孩子们如果去登山,她就去大本营做志愿者,她说在大本营喝喝咖啡也不错。

当问到王秋杨在慈善家、登山家、企业家的各种角色中,她最喜欢哪一种时,她说:“各种角色是相互成就的,离开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是完整的我。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你可以尝试不同的自己,你可以做很多事。我非常鼓励年轻人要有梦想,努力去实现,一切都有可能。人生不能没有梦想,要有不断的小的和大的目标,要不断地自我完成,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