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眸中反思 竞争中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眸中反思 竞争中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与书法的结缘是在1970年上高中时,当时一位班干部字写得不错,我挺羡慕,而我们的班主任也喜欢书法,尤其擅长隶书,当时在学校很有名气。因为喜欢,我也开始胡涂乱抹起来。老实说,当时对书法毫无了解,加之时处“”,“破四旧,立四新”的结果使字帖根本找不到,又加上因为有消息说要恢复高考,学校对学习抓得紧,盲目的“书法”训练很快就停止了。1973年初,我高中毕业,因高考未恢复,上学无望,我就一边干临时工,一边将写字重新拾了起来。当时,业余生活单调得很,几乎无可干之事,故展纸写字成了我唯一的爱好。在胡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有幸找到了一本古色古香的《四体三字经》,虽非经典名品,但亦可算较正规的“字帖”了,欣喜之下,我便对着上面的隶书体“人之初,性本善”临摹了起来。

在书法的学习中,因为我高中的班主任专精隶书,受其影响,我也将隶书当作了我学书的主攻目标。《四体三字经》之后,我又先后临写了《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诸多汉代碑刻及秦代简书。《西岳华山庙碑》我曾经整整临习过十年,一是当时资料欠缺,二是我认为此碑结构工稳,用笔方圆兼施,对初学者比较适宜,将其功夫做好,无论向何方发展都会十分方便。我现在隶书的面貌,可能《西岳华山庙碑》的影子已极少保留了,或许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所,《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的东西能凸显得多一些,这都是以后新的追求所导致的,但《西岳华山庙碑》基础阶段之功是不容忽视的。

隶书之外,篆书、楷书的不少字帖我也下过不少功夫,但相比之下,行草书上我做的“日课”还是多得多。可以说,行草书的学习贯穿了我整个的学书过程,“二王”行草、孙过庭《书谱》、王铎行草、黄道周行草、米芾行书等我都下过不少功夫。近年来,我先对谢无量的“孩儿体”行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认真观摩,反复临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之后,我又迷上了黄宾虹大朴不雕、尽见一派天真的行书,深为其大自在的艺术表现所折服,又兴致高昂地走入了“崇黄”阶段。在行草书的学习中,我多易其“师”,个人“面目”尚不明显,故面对自己钟爱的谢无量“孩儿体”,我曾经下定决心,要持之以恒,不再心猿意马,但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谢书”学习的过程后,面对难以阻挡的“黄体”诱惑,我又一次改变了自己。这也许是个错(因为“孩儿体”至今还深深吸引着我,并每每为之激动)。也许不时地变换、追寻更能刺激我的成长,毕竟自己选择的“老师”均非等闲之辈。在没有做到“坚守”的情况下,我唯有努力、不停地追索,说不定,几番折腾之后,我会突然发现自我的“亮”点。

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书法篆刻展览中,我的书法作品入展过十余次,其中获奖两次,一次是在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中获“全国奖”,另一次是在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中获“金奖”。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1995年举办,获“全国奖”的共计45人。当时自己刚过不惑之年,精力旺盛,表现欲也特别强,之前虽也入展过几次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先后在国内外书法篆刻大赛中数次获头奖,但在正规届展(主要指“全国展”和“中青展”)中尚未获过奖,故参与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欲望还十分强烈。为获佳绩,我作了极慎重的考虑。首先,扬己所长,我决定使用自己最擅长且个性较鲜明的隶书创作。纸张的运用,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我决定选择上好的安徽白色生宣。幅式上,我决定采取条幅,为夺人眼球,获得“第一眼”的上佳效果,宽度不宜太窄,最后选择了四尺整纸再接半张这种自认为较理想的宽条幅样式。在形式上,我采取了虽简单但却可多一层次并增加文雅之气的界格(画线尽量讲究,选择自己喜爱且醒目的国画颜料,否则托裱时极易跑色,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并确定正文用隶书,落款用行书,这样一静一动,更能增其美感。在具体的创作中,我追求稳而不呆、密而不塞、润中见枯、高古含蓄的艺术风格。具体讲,结字以工稳为主,但不过于平正,有适当的侧处理,并化险为夷,归于平淡。孙过庭讲“隶欲精而密”,观历代隶书名品,虽结构多变但精密之道多不敢失。此作保留了隶书的这一“要脉”,整体上均加以表现,但不追求过分的“茂密”,以免闷塞气短。章法上我尽量求“活”,行距不求过分的整齐划一,该大的字,该小的字,一任自然,甚至适当地、有意地设计一些变化。用笔上我追求提按之变,但不过份强调反差,线条以实为主,以虚相辅,既可见笔下动作,又不随意夸张。墨色上注意变化,但不强而为之,更强调润的表现,避免枯燥之气。在气息上,我崇尚汉碑的雄浑、大气、高古、天成,在多年的临帖中力求与古人接近,故此作当会有些许表露。在以上观念与追求下,这幅作品表现了有较好汉隶功底、结构活泼、章法灵活、韵味悠长、文人气浓厚的诸多优点,由此得到了多数评委的青睐,忝列于获奖作品之列。我在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获金奖的那幅作品,大致情况与上述相同。时间上,对联作品晚了一年,材料上仍用的上好白色生宣,八尺高,隶书体,字间打有精致界格。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在淄博开幕时我去参观了,在众多的展品里,与周围作品相比较,我的那幅十言对联显得颇有文雅之气,这大概就是此件作品获奖的主要原因吧。

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之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投稿参展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然而,我对年轻书法朋友参展、获奖的高度热情给予理解并表示支持。尽管过度频繁的应对、参与会影响艺术上的全方位发展,对个人及组织均有负面效应,但作为年轻人,积极参与竞争,有较强的上进心,应该是件好事。通过全过程的参与,不管入展、获奖与否,作为个人,必定会多有启发,既可直接学到别人的先进理念、方法,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些或许还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我”。而如果能明智地去坚持它、完善它,不久的将来,当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面目,这是每一位献身书法艺术的人均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在当今书坛,如欲参展参赛,就要面对残酷的竞争,而欲脱颖而出,则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多加注意。

一、要高度重视,全身心投入。

也许会有人说,古人大多好作品都是一挥而就,在很短的时间就创作出来的,故想让作品获奖,不需要花太大心思。我承认,古时候确实有不少好的作品是在不经意之间创作成功的,如《兰亭序》等,但现在大展的获奖有目前特定情况的限制,要过五关斩六将,评委要在数天之内从数万件作品中选出好作品。作为投稿者,如不充分重视,挖空心思去“经营”,想轻轻松松地“一步登天”,我想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作者要有较强的创作能力。

早些年,曾经出现过一些临摹之作或水平较差之作入展、获奖的情况,这些“偶然”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在评选机制逐渐完善的今天,没有较强的传统实力,没有高水平的创作能力,要使“奇迹”出现,几乎是天方夜谭。

三、要扬长避短。

要在大展上获得成功,不拿出自己的绝活是绝对不行的。也许你书精各体,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太平衡,只有一种或两种才是最能代表你水平的,以高水平的这种书体之作送稿才有获奖的可能,否则,只能“自认倒霉”。过高的估计自己,其结果将会是可悲的。

四、作品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现在的书法篆刻展览动辄收稿数万件,要想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赢得大奖,作品必需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也许你的作品细观之下会有很多毛病,但在评委面对数万件作品而必须数天评完的情况下,你的作品必须“抢眼”,要能“跳”出来,这样才能引起评委的注意,否则,有可能首轮即遭淘汰。

五、要在“形式”上多做文章,加强作品的外在美感。

不可否认,白纸、黑字、红印章是古往今来书法艺术最完美的组合,尤其是上佳的宣纸、墨汁,在高水平书家面前,更是创造不朽之作的必备之材,但是,白纸黑字的作品人们见得太多了,多了就不会“抢眼”,也就很难过关斩将赢到最后。这也是评选、展览时代白纸作品愈来愈少的重要原因。故要想入展甚至获奖,必须关注“形式”的表现,如色纸的选用、拼接,界格的使用,印章的多少、章法的变化等等。这些辅助的因素,无疑能增加作品的外在美感,也是这些作品多次获取大奖的重要原因。只要参与,只要你有意获得“桂冠”,你就必须关注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这一点圈里人已都能认可。当然,如果你白宣纸用得好也尽可使用,在白纸作品愈来愈少见的今天,说不定你的作品反而会“抢眼”跳出来呢?

六、要与众不同,突出个性。

要想在众多作品中获得多数评委的青睐,作品必须有个性,有与周围作品的不同“点”。这个不同既可以是明显区别于众人的“鲜明个性”,也可以是“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外在辅助“品”,只要能在众多作品中让评委们一下就能看到,而且相应能经得起细细品玩,你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以上粗谈了自己的学书经历及积极参与竞争投稿需注意的几点意见,供年青的书界朋友参考。只要勤于反思,始终保持竟争意识,在书法的学习中就一定能不断求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