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麻栎用材林的不同培育模式生长量对比及成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麻栎用材林的不同培育模式生长量对比及成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麻栎用材林的培育途径可分为人工植苗造林、萌芽更新、人工播种或天然下种等途径,以全椒县马厂林场培育的天然萌芽更新林为例,并设立人工植苗造林为对照,逐年度对不同培育模式的林分进行高度、胸(地)径以及生长量实施调查,分析麻栎用材林的不同培育模式与林分生长的差别。结果表明:麻栎萌芽更新通过采取控制伐桩高度、调控萌条数量,根部培土等科学的经营管理,比照同立地条件下的对照林,其平均高、平均胸(地)径、林木蓄积量均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 麻栎;培育模式;生长量;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92.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32-02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属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落叶乔木,具有喜光性,根系发达,主根深下,侧根疏散扩展,萌芽更新能力强,且具有耐旱力,耐旱天数可达2个月且能生长旺盛[1],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主要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较多,属全椒县的乡土树种之一。木材质地坚硬,是优良用材树种,种子可以作为“乙醇汽油”原料[2]。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麻栎的生物量和树木生长规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3-6],但就培育模式而言,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就不同的培育模式在生长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后期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全椒县马厂林场属皖东江淮丘陵岗地,一般海拔60~280 m,林地平缓,土壤为花岗岩分化的普通黄棕壤,土层厚度中等。年平均气温15.4 ℃,极端最高气温41.5 ℃,极端最低气温-7.5 ℃,年降雨量1 025 mm,无霜期220 d。

1.2 试验设计

试验区采用的培育模式为麻栎萌芽更新,试验区设立在西山作业区25号、26号小班,坡度在10~12°之间,土层厚度60~70 cm,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地类为三十四年生麻栎林采伐迹地,每个试验区内可用于萌芽伐根数在1 200~1 500个/hm2,非常适合萌芽更新要求达到的初始密度。为了检验的结果具有可比性,每个小班设立2个对照区,对照区采用的培育模式为人工植苗造林,对照区均设立在小班内部,分别位于小班的1/3和2/3处,并垂直于等高线,自上而下贯穿整个小班,宽度为10 m,因而试验区和对照区无论在气候、土壤、坡度、小地形等立地条件均相同。

1.3 主要技术措施

1.3.1 试验地准备。小班原林木采伐季节选择在11月中旬开始,采伐时留取的伐桩高度控制在3 cm以下,伐桩高,萌芽多,生长较差,易遭风折,伐桩低,萌条虽少,但较粗壮,而且近根部萌生的植株,发育阶段年幼,并能形成自己的新根系,适应性强,生活力旺盛[7]。采伐完成后,要首先对采伐迹地实施清理,试验区内清除所有杂灌杂草保留树桩和萌条。对照区内在清除采伐剩余物后,对林地进行全垦整地,由于坡度较小,因而采用挖掘机机械整地,深度不小于60 cm,整地时将表层土壤和枯枝落时翻至下层,增加土壤肥力,同时挖去所有伐桩,以防根系萌发影响栽植苗的正常生长,保证后期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

1.3.2 密度调控。试验区内加强对萌条密度的控制是关键,可采用人工干预控制萌条密度,平均萌条数为2 250~3 000个/hm2,萌芽密度小的地块可适当补栽些湿地松或麻栎,以增加其初期密度,密度较大的地块可进行除萌作业,选择在当年的9月,保留萌条要求干直径粗、生长旺盛、无病虫害和损伤,同时要求选择尽量接近地面的萌条,以期最早萌生自主根系。对照区在当年春季采用Ⅰ级一年生麻栎苗造林,由于是培植用材林为目的,初植密度为3 300株/hm2,栽植点配置采取宽行距、窄株距,株行距为1.33 m×2.33 m,栽植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以确保当年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

1.3.3 林地和树体管理。在造林后前3年,试验区和对照区每年均松土除草2次,分别在5月和8月进行,主要清除根际周围60 cm范围内杂草,松土深度5 cm,试验区在松土除草的同时再次进行培土。在每年的11月修剪1次,去除枯死枝、病虫枝、竞争枝及过密枝,修枝切口要求平滑,紧贴基部,避免树干劈裂或撕开树皮,以促进主干生长[8]。林分郁闭后,及时伐去下压木、病死木和瘦弱株,保持林内通风和透光。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量对比

2.1.1 生长量的测定。在每个试验区和对照区的上、中、下部分别设置10 m×15 m固定样地,对固定样地内的每株林木钉牌按序号标记,于每年的12月对林木现状进行每木检尺,记录下每株胸(地)径、树高,郁闭后记录调查株数,为计算每公顷生长量提供数据(表1)。

2.1.2 差异比较。经分析试验区的平均树高、地(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22.2%~148.6%和131.0%~184.6%,年生长量为对照区的1.95~2.00倍,林木各项因子均超过对照区,主是因为现有成林麻栎林的根系发达,当地上部分受到刺激时,根系内储备的大量营养能够及时供给根部的隐芽促进萌条迅速生长,无缓苗期,并为后期的营养生长提供重要的保障,苗木生长受当年气候条件影响不大。对照区林木初期生长速度较缓,栽植当年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如遇干旱天气,可直接造成成活率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当年造林失败,从生长速度上比较,前3年总生长量只能相当于萌芽更新第1年的生长量。同时通过测定单株蓄积可以看出采用间伐措施控制合理的密度,郁闭度在0.70可快速提高单株生长量,适宜培育大径材,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树木的生长。

2.2 投资收益比较

2.2.1 费用比较。整地:对照区因是挖掘机整地,按当时的标准为2 700元/hm2,试验区费用为0。苗木栽植:对照区需苗量为3 300株/hm2,当时苗价为0.15元/株,人工栽植费用为0.05元/株,总费用为660元/hm2;试验区需苗量为450~750株/hm2,总费用为120元/hm2。抚育管理:对照区和试验区在造林的前3年内均实施相同的抚育方式,3年总抚育费用为4 500元/hm2,而试验区在原正常抚育基础上,增加了除萌费用,3年总费用为1 500元/hm2。总的看来,试验区3年总费用均在6 120元/hm2,对照区3年总费用为7 860元/hm2。相比而言在整地环节对照区费用较高,而在抚育管理环节试验区费用高于对照区。

2.2.2 林分收益。前期收益:试验区林分从第6年起即可实施首次修枝间伐,可产间伐材16.5 m3/hm2,市价480元/m3,扣除人工费用100元/m3,净收益可达6 270元/hm2,因而首次间伐即可将前期投入费用收回,对照区林分尚不能确定可实施首次间伐年限(表2)。

预期收益:试验区林木前期年生长量明显优于对照区林木,虽进行过首次间伐,并严格按照砍大留小、砍密留疏、砍劣留优的原则,保证林分内均匀采伐,保留木分布均匀,保留生长好、健康林木,改善林内卫生和透光条件,以促进保留木生长,从试验区林分生长状况来分析,无论是间伐小径材还是主伐大径材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林分。

3 结论

试验区林木虽进行过多次间伐,但由于初期保留萌条密度大,保留株数仍较多,其预期木材主伐总量仍较高。对照区林木首次间伐时间开始相对较晚,间伐小径材和预期主伐材总产量相对较低。由于试验区林分早期生长速度快,加之后期人工促进措施到位,林分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快速生长状态,可使林分提前5~10年进入主伐期。试验区林分早期造林成本投入低,收益较早,对照区林分早期投入较高,且首次间伐时间较晚,轮伐期长,收益低。通过这几年的调查还发现,萌芽更新的林分虽前期生长较快,但若林业促进措施不到位,后期生长速度会逐步趋于缓慢,易遭受如病虫害、风p雪灾的破坏,树体状况差。不可粗放经营,应加以除萌、围萌条、围蔸土、降低伐桩高度、防虫、治病、抗灾害等措施。只有实施正确的林业培育措施,才能培育高质高效林分。

4 参考文献

[1] 葛业春.江淮丘陵常见林木抗旱强度调查[J].安徽林业,2007(4):21.

[2] 黄新强,杨军,杜发金.开发栎类资源 促农增收致富[J].中国林业,2011(6):36.

[3] 唐罗忠,刘志龙,虞木奎,等.两种立地条件下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养分的积累和分配[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6):661-670.

[4] 刘志龙,虞木奎,方升左,等.江淮丘陵地区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62-66.

[5]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等.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4):3-6.

[6] 郝焰平,苗婷婷,刘圣清,等.安徽省青阳县栎类阔叶林树木生长规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2,38(1):3-9.

[7] 周根土.安徽主要用材树种造林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40-147.

[8] 程鹏,束庆龙.现代林业理论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