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新课程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新课程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适应新的教学使命的需要,就成为中学数学教师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的责任。

以往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偏差:一是形式单调;二是内容偏颇;三是深度不够;四是互动作用失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

建立现代教学观,加强互动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更好地为学生做好组织、引导、点拨的工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组

织者、引导者。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互动的不同形态

具体的互动形态有:(1)缺乏互动的形态,即:不开放,问题是封闭的;假开放,表面开放;白开放,盲目开放。(2)局部互动的形态,即半开放。(3)全面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形态,即为真开放。如:老师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连结AC、BD相交于点O,问学生: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合适的答案。由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迁移到分割后的三角形两两对应全等、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具有不稳定性,四个内角之和为360°等。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因开放的教学而生成基础资源,因资源的利用而生成新的认知,因拓展的延伸而生成新的问题。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争先恐后地争取发言,进而老师可对课堂动态不确定性展开状态进行刻画,给予赞许、补充、质疑。师生互动生成的思想,体现了对师生的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只有在互动生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正的生命成长。

如果没有目的指向的预设,那么课堂的生成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有了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以“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和以“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的渗透,最终达到以提升学生思维层次为核心的“师生互动的生成”

效果。

二、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老师要多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客观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即使是那些不易驯服、不听话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优点。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学生都会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在理解中增进感情,相互信任,正如古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们强调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

加强相互理解,需要老师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对课堂上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要去强化,教师应调整自己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调整自己、改变自己适应老师。这需要教师有耐心,而耐心需要爱心的支撑,光有爱心还不够。爱和管教是分不开的,爱是一种信念,爱心需要理解和耐心,爱需要学习,爱是学问,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表扬每个孩子的进步,给予他们成功的肯定,给予他们赞许的目光,让每个孩子领会到老师是在帮他们进步,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消除课堂上学生不敢动、不会动、怕犯错、怕挨批的心理,真正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三、确立目标,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兴趣不同、爱好广泛、思维活跃的学生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框死了,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个性的发展。

纵观所有成功的学校,正是很好地运用课堂师生互动于教学之中,它们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它们靠探索、改革走出了一条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套路。每份备课既是老师的讲稿,更是学生的学稿,它集中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目的在于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说得精彩”,在“说”中积累成功,建立自信,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课堂互动目标。

当然这种模式有时无法预知一节课究竟能完成多少教学任务,老师到底需不需要讲,需要讲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讲,不是由老师的愿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教服从于学”。这种课堂师生互动,不再是单一的师问生答,或单一的学生讨论。它带动了生生互动、组内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它所带来的利处之多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做法能满足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课后作业也几乎为零。正是这种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课堂师生互动的高效运作,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

造就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快乐享受的地方,而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今天,这种以探究为主的课型的确是一种进步,我将一如既往地追求下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

[2]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