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教师“霸语”问题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教师“霸语”问题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越来越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由单主体向双主体转型的教育观念下,教师的“霸语”现象在学校中,特别是小学,还是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言语行为上的“专制”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本文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论述了小学教师“霸语权”的问题成因并提出改善建议。研究“霸语”现象对当今课堂教学的进行和师生关系的反思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前言

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历史延续和伦理观念下,“师道尊严”在教育领域中一直统治着师生关系理念。一直到现在,生本教育开始逐渐占据教育观念主流。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显示出“师尊生卑”和“俯视学生”的士大夫作风。在教育行为中,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对儿童要采取严格的管理,这从儿童天性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教育行为的顺利进行看来是必要的。但当今的小学教师似乎过分夸大了自身的角色权利,在教育行为中出现一意孤行、唯我独尊的表象。

在课堂上最能体现教师绝对自我中心化教育观的行为现象就是言语对话上的特点,也就是“霸语”。“霸语”是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中不和谐的表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行为的顺利和有效进行。

一、专制的课堂对话——霸语

(一)何谓“霸语”

“霸语”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就是霸道的言语,反映的是教师在讲课时的言语和与学生对话的言语出现“强硬”、“专断”、“非修养化”等不利于师生关系和教学有效性的表现。

“霸语”现象在小学教师中比较明显,并且是各学科教师的“通病”。在教学过程和师生对话中,“霸语”有两层含义。

第一,研究发现,学生单纯听课能掌握20%,学生动手做能掌握50%,学生说给别人听能掌握80%。这就说明学生亲口说,亲手做,他记住的知识和信息会更多更牢固。而“霸语”则是教师独占了话语权,自身涛涛不绝地讲课,挤占了学生反映问题,阐述观点的时间。不管学生接受与否,教师只是把知识信息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过分地自信让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听学生的意见,也很少主动给学生反映问题的机会。师生交流少、互动少是“霸语”的主要表现。

第二,“霸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师生对话的态度差异,体现了一种教师的修养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大部分老师会说“坐下”、“坐。”有时甚至摆摆手示意学生坐下,表现出高高在上、对学生不甚尊重的态度。而在国外,日本的小学教育中非常注重师生的相互尊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定会说:“谢谢,请坐。”再如,老师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候,由于不能记清学生名字,往往便会叫“号数”,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被叫成了“1号、2号……”,这也是不够尊重学生的“霸语”表现,这种现象在小学尤为严重。

总的来说,“霸语”就是教师很少,甚至不主动与学生交流,单纯完成讲课任务的独霸话语权;还有教师心中过分夸大的师生阶级观念、“俯视”学生的话语态度,是霸占话语权和霸道话语的统称。

(二)“霸语”引发的问题

在教学行为中,教师的“霸语”让教育过程显得不那么和谐,由此可能会引发显性或者隐性的问题。

首先,“霸语”引发的最明显的不良后果就是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是恶化。在课堂上,教师只顾着自己讲课,没有跟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和交流,会导致教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想要反馈信息的行为遭到压制,不利于产生良好地教学效果。学生想要提出问题或者发表意见,或者想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不能给予很好的支持和帮助,仍旧机械地灌输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信心和主观能动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在此阶段,如果教师的教学过分抑制学生想要表现自我、表达看法的行为,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其次,“霸语”行为会造成不平等观念在学生心中的烙印,导致恶性传承。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和依赖并存的心理,一方面怕被指责,另一方面认为教师的话语和行为都是对的。这时候,教师的“刻板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讲课的口气,和与学生对话的态度即使不恰当,让学生感觉不适,他们也不会意识到教师不够尊重他们,反而认为教师和学生这样说话就应当是这样。当他们为人师的时候,也就会照搬儿时教师的说话语气和态度,让师生作为“君臣”关系的阶级性一代一代传下去,不利于两代人良好的代际沟通,也不符合当代越来越看重人权的教育思想。

第三,教师的社会认同感遭到破坏。小学教师作为儿童开始迅速获得自身发展道路中的主导者,应是一个良好的榜样。不只是在学问上,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和人格上。社会和家长把孩子送到小学,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学问并存的人。而在教学中“霸语”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在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反而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和家长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操守产生怀疑,也就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造成小学教师“霸语”现象的因素

造成小学教师“霸语”现象的因素大致有两点。

首先,师生角色的观念。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师尊生卑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根深蒂固。师为传授生为受,教师讲,学生听,似乎就过分夸大了教师的地位,让教师显得至高无上,而学生不应反驳,而要谦虚领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仅是师生,而不是人人。这也就是儒学道家各派的教育思想给后人留下的“祸根”。传统师生角色的观念让现代教师在潜意识里没有去注意和学生的良好沟通和对他们的尊重。

其次,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他们不敢反驳教师,并且都希望教师给予“听话”的名号。小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依赖让教师们在潜意识里扭曲地提高了自我角色的认知,认为教师和学生是阶级的,学生不敢反驳教师,教师在教学和对待学生态度中就不需要有所顾忌,致使小学教师不懂聆听,只知讲授。

二、如何减少小学教师“霸语”现象

(一)师生角色观念的改善

“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于弟子”。要想改变教师上课时出现的“霸语”行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在教师心中传统的师生观。由传统的师生角色观向新型的师生角色观转变;由专制性的师道尊严向民主性师道尊严转变。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虽说到了今天已有了巨大变革,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还是能看到一些影子。在教育领域中,传授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特征让传授者的话语权总是大于接受者。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充分占有主体主动权,而学生的客体身份让他们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现在我国越来越提倡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似乎从理论上提高了学生的地位,给了学生应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是,在教师的心中如果不能转变师生角色观,“生本教育”将是一纸空谈。

在国外,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到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进步主义儿童观,体现了旧的教育单主体向新的双主体的转型。蒙台梭利认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进步教育之父”帕克强调,“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近代西方教育之所以优于我国的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教育特点——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位。这些国外很早就提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中还是不能深入教师内心。

如果我国小学教师能辩证地思考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特征,能本着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心态去教学,“霸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不但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能更好地进行生本教育,使教育效果不断提高的催化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位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方式就是说话方式。对待学生的说话方式能体现出教师是否把学生当做和他同样的“人”的层面来对待。

小学生可塑性是最强的,教师授课的言语和与他们对话的言语是否得当,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烙印。教师是教育主体,也是榜样,教师的“霸语”体现了个人修养中负向的一面,也给学生做了负面的榜样。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在教育中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怎样对待他们,对他们今后的与人相处中很可能会照猫画虎。在言语上对他们不够尊敬,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这都是不可逃避的可能性。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是今后教育工作不能逃避和须大力加强的一个环节,个人修养的提高,会使教师更懂得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

(三)加强师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架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教学模式。课改以来,合作学习的双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意识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教师更多地成为了引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习的主动性归向了学生。新课程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更有效地学到知识。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的正面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霸语”为主导的,那么怎样才能“相长”,怎样才能体现“不耻下问”的境界?从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提出以来,在理论上已经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提供了良好的营造师生和谐关系的机会。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教学还不够普及,还在试验阶段。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根深蒂固,这就为教师“霸语”现象提供了客观支持。

杜绝教学中的“霸语”现象是必要的,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教学是消除“霸语”的有效支持,需要不断地研究和落实。

(四)从“师生”对话向“人人”对话转变

“霸语”是教师在言语上的“失误”,是对话的不和谐表现。关键的诱发因素就是对话双方的角色。有阶级性的对话和无阶级性的对话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始终把她授课的对象和对话的对象当成是无差别的学生,那么“霸语”问题会一直存在。但当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心中观念的转变便会促使对话的转变。

现代教育越来越要求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要求师生的关系从“主——仆”向“人——人”转变。虽说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让教师的话语权大于学生,但是同样站在“人”的角度,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与学生以相互尊重学习的心态交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应把学生看做是个“人”,并提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不再是不可冒犯的权威。人本主义提倡尊重儿童个性,并将提升儿童个人价值作为教育终极目的。

如果教的人和学的人在地位上那条尊卑的鸿沟不去除,那么师生永远的阶级的,教师将永远以“霸语”的方式与学生相处。

(五)建立学生监督评价制度

如果只靠教师自身领悟,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作为教学的共同主体,学生应有权利监督教师。但是当代校园中学生对教师的监督评价基本处于少到无。教师是否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是否能以“人人”对话的姿态对待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

监督和评价是教育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但不仅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监督评价,作为教育的第二主体——学生,有权利,也应当对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作出评价,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霸语”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师的行为言语调查,可以了解教师在言语上是否体现出认为学生不敏感而表现出的“不尊重”态度。调查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

建立学生监督评价制度,是和谐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但在当今学校还不甚健全,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提倡和帮助。

结语

罗杰斯的良好关系三要素——真诚realness、接受acceptance、理解understanding,点明了教育教学中师与生之间应有的态度。我国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效、更和谐,就需要民主、平等和对话。教师如果能把与学生相处更多地当做与“人”的相处,那么就不会以“霸语”的方式对待学生。“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这种境界是需要在每个教师身上找到的。

在越来越注重儿童发展和儿童权利的今天,如何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一名被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认可的教师,是需要教师自我领悟和外界监督帮助的。

“霸语”不是教育应有的行为态度。在小学中,“霸语”会抑制孩子的发展,致使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霸语”现象的监督和改善,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