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圈养教育”背后的怪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课间到操场运动玩耍会被批评,这多可怕。”近日,在广州市的一次问政活动现场,政协委员曾报春带来了这个不少家长关心的问题。原来,该市大沙头小学的操场只有体育课和领导参观时才能使用,而且孩子课间到操场运动还被规定是违反纪律。该政协委员忍不住质问:“不让孩子运动,难道要让孩子长成歪苗吗?”
其实,各地都存在学校“圈养”学生的问题。一些学校规定,学生下课不准到操场玩耍,不准下楼,甚至不准离开教室,而之所以这么做,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担心承担安全责任。坦白地说,如果不能厘清学校在校园安全中的责任界限,类似的现象就不会绝迹。
“圈养”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违反教育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道理,所有办学者都明白,但为何类似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呢?关键是开的“药方”不对。对于根治“圈养”问题,目前主要有两剂“药方”,一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不再只关注分数。二是强化学校领导的管理和责任意识,要求办学者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万无一失”。前一剂药方,直指学校不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根本,但这需要整体的改革。后一剂药方则效果有限,甚至让问题更加严重――可以说,正是由于让学校领导承担了他们根本无法承担的责任压力,才导致学校采取类似“圈养”的“免责”方式。
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有的是因为学校设施陈旧,有的是因为学校疏于管理,有的则是学生自身意外事故,比如学生间碰撞受伤。这些事故,本应该严肃调查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制订完善的解决方案,但是往往最后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办学者。像学生间碰撞受伤,这在运动中几乎难以避免,只要学校管理到位,就不应该追究学校的责任。然而,一旦家长到学校“闹事”,教育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往往会对学校领导及相关教师问责。如此,对于学校组织的正常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会心生恐惧。而像春游、秋游的问题更为典型,我国许多学校已经多年不敢组织学生春游、秋游了,因为只要出了事故,各方就要追究学校的责任――谁让你是组织者呢?
保障校园安全,要求学校重视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力求“万无一失”,但需要承认的是,不可能让学校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所有可能因素,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承认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基础上,明确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界限,在事故发生后,根据规定进行处理,这才是依法治校,也才能充分保障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
比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如果学校认真做好安全预案,汽车配备了有丰富经验、符合资格的驾驶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并请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那么,若在此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就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学校的责任。假如在学校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发生安全事故还要追究校长的责任,教师也被连带追责,那么只会让办学者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圈养”。
(来源:《中国教师报》 熊丙奇/文)
网上“晒娃”需谨慎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以此为平台,记录并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尤其热衷“晒娃”。很多网友感叹,社交网络可称为一本最全的育儿相册。
大多数“晒娃”网友认为,拥有孩子并见证其成长是件幸福的事。在网上晒出孩子照片,记录其生活精彩片段的同时也能够让他人一起感受这份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最近发生在葡萄牙的一起案件引起了大家反思:埃武拉地方法院要求一对夫妇不得在社交网络上披露其12岁女儿的照片或者能够确认她身份的信息。
法官表示,子女并不是父母的所属物品,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对自己照片的使用。同时法官也表达了对近来与日俱增的儿童案的担忧。他指出,近年来社交网络发展迅猛,信息和图片的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在网上寻找并锁定目标,因而父母们不应在网上透露孩子的身份信息和经常出入的场所。
仔细想来,很多父母在社交网络上“晒娃”时,的确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英国“父母空间”网站一项针对网友上传子女照片习惯的调查显示,只有12%的父母会在上传子女照片时征得他们的同意,而1/3的家长承认子女曾阻止他们上传某张照片。可见,孩子们并非每次都愿意成为父母社交网站相册里的主角。香港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当父母把年幼子女的相片及短片上传至社交网站后,这些网上的“踪迹”很难消除,这不但可能引起日后家庭内部的摩擦,更有可能侵犯孩子的隐私。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有义务保护子女的隐私,更要防止照片经过网上传播被他人不正当使用。在“父母空间”网站的调查中,超过60%的家长表示很少或从不查看社交网站的照片隐私设置,即便删除了曾经的图片,它也可能早已被复制到其他地方,包括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对此,人们仍然束手无策。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不正当使用”的照片也会在无意中将孩子推向危险境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犯罪的案件层出不穷。对一些犯罪分子来说,这些社交网站无异于是寻找目标的“花名册”。很多父母上传照片时,轻易地暴露了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等信息。通过拍照时间、地点,很容易推测出孩子独处的时间和出现的场所,导致不少、拐卖案件。
青少年时代确是短暂而美好的,记录孩子每个有意义的瞬间无可厚非,但是父母在“晒娃”前应当三思。通过避免泄露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来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保护孩子的隐私、将其视作独立个体而非自己的私属物品,则是现代社会为人父母的重要关隘。
(来源:《人民日报》 张远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