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6-0423-03

中图分类号:R 245.3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关键词] 疾徐补泻;刺法;提插补泻

Manipulation methods of slow-rapid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

ZHAO Xi-xin,RAN Peng-fei,LÜ Xiao-rui,WANG Xue-xia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Henan College of TCM,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 after consulting literature,follow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paper about slow-rapid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in combination with explanation of later ages,and comprehension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slow-rapid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is not single manipulation method,but it is a guiding principle for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it includes many manipulation methods and they were listed,and all of the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s of later ages are developed from these.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s they are included in single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reducing extension and intension of this definition.The relative descriptio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only is slow-rapid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 of narrow sense,but the manipul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qi-carrying manipulating needle type and three-one pushing-pulling type.

KEY WORDS: Rapid Slow Reinforc Reduc;Needling Methods;Lift Thrust Reinforc Reduc

徐疾补泻是毫针针刺补泻的重要术式,目前将其归属于单式补泻手法。《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为“A版”)这样表述其操作:“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为避既有提插又有捻转的复式补泻手法之嫌,有的《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为“B版”)删去“少捻转、多捻转”6个字变为“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由于临床上徐疾补泻的实际操作比较繁杂,教材所描述的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均是提插运针的动作,提插的快慢相互矛盾,使我们很难理解和讲清楚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究竟如何,给教学带来困难。为此,笔者进行了探索。

1 从医经原文直接派生的“徐疾”操作术式

徐疾补泻始见于《内经》,《灵枢・官能》和《灵枢・小针解》均有针刺“补泻所在”“徐疾之意”的文字。何补何泻,如何操作?《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对此《内经》中有两种不同解释:《灵枢・小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对此两种解释可派生如下徐疾补泻操作术式:

术式1:一次进出式,属单式补泻手法。补法:将毫针刺入皮肤并徐徐地纳入到穴位深处,得气后疾速地将针拔出皮肤;泻法:将毫针刺入皮肤并疾速地直达穴位深处,得气后徐徐地将针拔出皮肤。B版《针灸学》教材和《灵枢・小针解》可以理解为这样的操作。在临床上确有如此施术,如对睛明等穴位的针刺。

术式2:反复插提式,属单式补泻手法。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穴位浅部,开始行补,即徐徐地刺入深部,然后疾速地提至浅部,如此反复操作;泻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穴位浅部,开始行泻,即疾速地刺入深部,然后徐徐地提至浅部,如此反复操作。B版《针灸学》教材和《灵枢・小针解》亦可以理解为术式2的操作。术式2与提插补泻均是将毫针针身在穴位中上下运动,但提插补泻是“轻提重插为补,重提轻插为泻”,两者补泻操作好似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第一,提插补泻是快式运针,根据运针速度的量化研究[1],其提插1次约1秒钟左右;徐疾补泻是慢式运针,根据临床操作经验,其插提1次至少要3秒钟以上。第二,提插补泻行补从穴位浅部开始,行泻从深部开始;徐疾补泻均是从浅部开始行补泻。

术式3:提插前身式,属单式补泻手法。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插至穴位深部,开始行补,即徐徐(用力轻,速度慢)地提至浅部,然后疾速(用力重,速度快)地刺入深部,如此反复操作;泻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插至穴位深部,开始行泻,即疾速地提至浅部,然后徐徐地刺入深部,如此反复操作。此式补泻是“轻提重插为补,重提轻插为泻”,与提插补泻的区别仅是行补泻之时均从深部开始。其操作术式依据《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如果将此段经文中的“而”理解为承接连词,含“并列”之意;“之”指代前面的“针”;“疾”和“徐”应引申为力度,“疾”作“用力重”解,“徐”作“用力轻”解;“按”和“出”指针在体内的运行方向,“按”指“向内”,“出”指“向外”。因此“徐出针”意即“轻提针”,“疾按之”就是“重插针”,“疾出针”意即“重提针”,“徐按之”就是“轻插针”,就可将此段经文描述的操作理解为本术式[2]。

术式4:开阖前身式,属单式补泻手法。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缓慢将针拔出穴位,然后,疾速按压针孔;泻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疾速将针拔出穴位,然后,缓慢按压针孔。一般将《素问・针解》描述的操作理解为本术式。《素问集注》张志聪亦按此术式描述:“徐而疾则实者,谓针已得气,乃徐出之,针即出穴,则速按之,使正气不泄而实,此补虚之法也;疾而徐则虚者,言邪气已至,乃疾出之,针即出穴,则徐按之,使邪实可泄而虚,此泻实之法也”。

术式5:插提开阖式,即将术式2和术式4结合起来,属复式补泻手法。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穴位浅部,开始行补,即徐徐地刺入深部,然后疾速地提至浅部,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后,从穴位浅部缓慢将针拔出穴位,然后,疾速按压针孔;泻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穴位浅部,开始行泻,即疾速地刺入深部,然后徐徐地提至浅部,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后,从穴位浅部疾速将针拔出穴位,然后,缓慢按压针孔。此术式将《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的描述统一起来,就如张志聪在《素问集注》解释的:“小针解……盖以针之出入分疾徐也,本篇(指针解篇)之所谓疾徐者,论出针之疾徐,按(指针孔)之疾徐也,故名之曰针解者,解小针解之未尽也”。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解释得更清楚:“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然此经有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

术式6:迎随提插式,属复式补泻手法。补法:顺经脉方向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插至穴位深部,押手捏闭针孔,刺手行徐出疾插手法;泻法:逆经脉方向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插至穴位深部,押手撑开针孔,刺手行疾出徐插手法。此术式为明代杨继洲根据《素问・针解》经文,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提出:“补:随其经脉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

术式7:迎随开阖式,属复式补泻手法。补法:顺经脉方向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押手捏闭针孔,刺手徐徐将针拔出,出针后疾速按压针孔;泻法:逆经脉方向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押手撑开针孔,刺手疾速将针拔出,出针后缓慢按压针孔。此术式可推测或许是明代杨继洲从开阖补泻的角度理解《素问・针解》,在术式6一节中引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的一段文字,最后一句“疾出针而徐入之”,如果将其中“入”字依据《素问・针解》改为“按”字,那么,整段文字所描述的操作术式,亦可是迎随开阖式。

术式8:插提捻转式,属复式补泻手法。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穴位浅部,开始行补,即左右微旋针体徐徐地刺入深部,然后疾速地提至浅部,如此反复操作或一次插提出针;泻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穴位浅部,开始行泻,即左右快旋针体疾速地刺入深部,然后徐徐地提至浅部,如此反复操作或一次插提出针。此术式是根据《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疾出之”而提出,这可能就是A版《针灸学》教材所描述的徐疾补泻的依据。

2 “徐疾”应理解为毫针补泻操作的纲领

除以上8种术式外,还可根据《内经》的论述提出一些术式,这里不再详述。由此可以看出,《内经》所论“徐疾补泻”绝对不是一种单一的操作术式,而是古人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变换的一类手法。“补泻所在,徐疾之意”,徐疾是针刺补泻的总纲。现代针灸界普遍认为:徐疾补泻(《内经》所论)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其中蕴涵有许多针刺操作术式,后世的各种针刺补泻手法均是由此发展而来。这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针灸学》教材将其归于一种手法,并隶属于单式补泻手法是不恰当的。如果考虑针刺手法的发展,将术式3(提插前身式)发展为提插补泻;术式4(开阖前身式)发展为开阖补泻;术式5-术式8归属复式补泻,减少《内经》徐疾补泻的外延,缩小其内涵,沿用习惯,仍将其归于单式补泻,演变成现代的徐疾补泻,其定义即是B版《针灸学》教材所界定的了,即“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其符合《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的描述。

3 现代徐疾补泻应具的术式

B版《针灸学》教材所界定的徐疾补泻的定义,只能是现代徐疾补泻的概念,可以将其称为狭义的徐疾补泻,它包含本文的术式1和术式2。由于运针形式基本一样,仅是一次插提和反复插提的区别,可以将其合并为一种术式,临床根据针刺的穴位不同,区别应用即可。但其操作动作总感过于简单,刺激量过小,特别是一次插提,其临床作用即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现在的操作已经向前发展了,可以将其分为如下两种术式:

术式A:带气运针式。补法:针进入皮肤后下插时医者全神贯注,持针之手的伸肌和屈肌(甚至全身的肌肉)应处于拮抗用力状态,一身之气贯注于针,控制针缓慢地下插至穴位深处,得气后再全身放松,轻快地将针上提到穴位浅部,一次或反复如此插提;泻法:针进入皮肤后轻快地下插至穴位深部,得气后医者再全神贯注,持针之手的伸肌和屈肌应处于拮抗用力状态,一身之气贯注于针,控制针缓慢地上提至穴位浅部,一次或反复如此插提。无论补泻,插提一次用时至少3秒钟以上。《内经》非常强调这种带气运针,提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而且在很多章节中都有这样的论述。现代研究亦提示,当持针之手或者全身肌肉处于拮抗用力时,其耗氧量增加,周围的生物场加强,肯定对接近的生物体有影响。临床操作其实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带气运针,仅是没有上升到这种高度去认识罢了。这种施针术如果反复插提,肯定可以达到引起机体功能变化的强度,如果仅一次插提,强度可能就达不到,而有时针刺的穴位又不宜施行反复插提,如头部穴位,针到了神经干、血管等,这时可以结合捻转等手法,即可达到有效强度,例如周建伟[3]就是这样应用的。但这样一结合就不是单式补泻了。一次插提的徐疾补泻临床常常需要结合其他手法,才可达到有效的刺激强度。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要掌握好本术式,需要一定的气功功底,如同打太极拳,需要全身的肌肉拮抗用力,只有经常练习,才能动作柔和连贯,浑然一体。

术式B:三一进退式。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继之连续3次向下重插(即经过天人地三部),然后,轻快地上提至皮下,如此反复插提,简述为:三进一退为补;泻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继之轻快地下插至深(地)部,然后,连续3次向上重提,提至皮下,如此反复插提,简述为:一进三退为泻。补法三进所占时间较长,一退所占时间较短,符合徐疾补泻“徐入疾出为补”的原则;泻法一进所占时间较短,三退所占时间较长,符合徐疾补泻“疾入徐出为泻”的原则。补法三进每一进均为重插,一退为轻提,就与提插补泻的“重插轻提为补”相一致了;泻法一进为轻插,三退每一退均为重提,就与提插补泻“轻插重提为泻”相一致了。将穴下分为三层源自《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针刺分三层操作并与针刺补泻相结合则起自明代,徐凤的《金针赋》中有:“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提出:“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这些都提到了三一进退式,近代将其归属单式补泻手法但并没有给它正名。笔者认为应该将其按以上描述修正后,定名为:狭义徐疾补泻的三一进退式操作手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经》中徐疾补泻的概念绝不是单一的一种补泻手法,而是针刺补泻的纲领、原则,《内经》中描述的针刺补泻具体的操作就是依据此原则进行的,故有很多种具体术式,如果将其理解为单一手法,就会引起大家对其操作术式的纷争。后世的许多针刺手法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A版《针灸学》教材的表述,应该将其归属复式补泻,B版教材则缩小了《内经》徐疾补泻的外延和内涵,只可认为是狭义的。依据《内经》对针刺时医者状态的描述和后世的认识,即使是狭义的徐疾补泻也应该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参考文献:

[1] 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

[2] 薛松.《内经》徐疾补泻释义[J].中医函授通讯,1995,(5):3-4.

[3] 周建伟.头针徐疾补泻法与捻针法治疗中风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3):139-140.

(收稿日期:2007-12-12,王晓红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