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从“棒杀”学生走向“捧杀”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从“棒杀”学生走向“捧杀”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赏识教育的实施中,部分教育者误解、滥用赏识教育,致使赏识教育走入了“误区”。本文结合笔者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试对赏识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期帮助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赏识教育,从而正确地实施赏识教育。

【关键词】 赏识 捧杀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88-01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的老师和父母们习惯了对孩子挑剔、贬低,即使孩子有了进步也被要求“不要把尾巴翘上天”,如果不尽人意那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棒杀”式的教育无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迫切地想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顺利地开展班级工作。在我踌躇、彷徨之际,南京聋童学校校长周弘实践倡导的“赏识教育”清洗了我混沌的大脑,让我豁然开朗,我把它带入了我的实践中。

我接手高二(14)班后,班内进来了一名上一届病休的新生。刚来时,我就听到不少善意的提醒:这个学生经常会犯错误,有时还会带动其他学生,很有个性。我听后很不以为然,我一定能想到办法让他安分守己,说不定还能把他改造成我的帮手呢!

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学生谈起“我们班新来的留级生整天一声不吭地坐在座位上……”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也觉得自己是留级生而自卑呢?我想这时候他一定渴望得到平等和成功,我何不以此为契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呢。

找了一次机会,我装作很随意地和他聊天:你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很潇洒啊;你的英语、化学成绩很好,上次外语周考考了第一名,真不错……他羞涩地笑笑。接着,我问道,进入到新班级有什么不适应吗?他说,同学说他留级,即使考了第一大家也很不屑;别人都有交往的小圈子,自己被孤零零地排挤在外头……我知道无形中他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我抓住机会就表扬他:学习认真,大家下课玩的时候他在做作业;劳动积极,班级纸篓满了主动倒……在我的鼓励下,他变自信了,同学们也接受他了。看来“赏识教育”真的很有效。

可是不久就有学生反映:他总喜欢上课和其他同学讲话,还偷偷把粉笔扔进化学老师的口袋……我听到这些后,火气直冒,枉我天天表扬你,你倒好,一下就成为活跃分子了。我准备狠狠地治他一下,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他低着头,一脸等待挨训的样子。看到这个情景我心软了,我不能因为学生犯错就失去信心,我一定要耐心帮助他进步。我指出了他的错误并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纪律委员。他上任后工作认真负责,班风变得越来越好,我表扬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可是,很快我又听到学生说:他管别人还行,但是不能以身作则。上课的时候经常睡觉、自习课自由出入教室、和任课老师顶嘴……。我为了维护他的威信,仍然很少在班里批评他。

终于有一次,他严重违纪了,竟然带着其他同学在宿舍打着手电打牌。他矢口否认,说打手电在看书。而其他几位同学都主动承认了打牌的事情。我大发雷霆 “你怎么当纪律委员的”,没想到他说了句“我不干了”,并作出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举动——摔门就走。我火冒三丈,打电话和他家长说了这件事情。他父母说,他是家中的老二,从小被惯坏了,在家就是个“犟种”。我意识到自己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把原本是甘露的表扬变成了水患,“捧杀”了学生。我开始反思我的“赏识教育”。

首先,我赏识错了对象。

赏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赏识教育的对象应是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常有自卑感的学生;性格内向,默默无闻的学生。而对于本来就处于众星捧月般地位的学生,过度的赏识只能使他狂妄自大,并由此形成极强的虚荣心,听不得批评,心理承挫能力差,这显然和赏识教育的目的相悖。

其次,我丢失了赏识的尺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他犯错误以后,我仍然把鼓励、表扬作为安抚情绪的手段,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

第三,我忽视了赏识里也应有批评。

我掉进了“为赏识而赏识”的泥沼。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于是这次,我决定不再“捧”他而是“棒击”他。我严厉地批评了他,要求他在全班面前承认错误,而且激将他“我一直十分看好你管理班级的能力,既然你自己没有信心,我允许你辞职”。他意识到这次我是真的不给他退路了,恳求我再给他一次机会。我想这次我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于是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我不再奉“赏识”为“圣经”,而是将“捧”(赏识)和“棒”(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奖惩分明。在他取得成绩时,我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在他犯错误时,我不再是一味宽容。慢慢地他接受了我的做法,并且懂得了理解和支持。

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因材施赏”。赏识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如对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适当赏识的同时还要多提新要求,使其改掉不良习惯。

(2)要“适度施赏”。赏识不是迁就和放纵,它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集家庭宠爱于一身,这些宠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果学校教育再是一味的表扬,只会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因此,赏识教育要讲究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3)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记得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写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巴迪写了第一首诗,她妈妈一念完那首诗,兴奋地赞扬道:“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巴迪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他给儿子第一首诗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而这个孩子就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中不断地平衡自己,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因此,在赏识教育中,仅仅有“精彩极了”的喝彩声是不全面的,还需要“糟糕透了”的警告来平衡,要有人时常提醒他: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我想,当我们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和正确的角度来理性地对孩子们进行赏识的时候,赏识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