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武夷山机场快速通道某标段滑坡勘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武夷山机场快速通道某标段滑坡勘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针对武夷山机场快速通道2标段K247+375~K247+435右侧山体滑坡进行勘察,分析了滑坡基本特征、成因、性质及稳定性分析评价,提出了滑坡治理方案。

[关键词]武夷山机场 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146-2

1前言

武夷山机场快速通道2标段K247+375~K247+435右侧边坡开裂,根据现场地质调查,K247+400~K247+460右侧山体发生滑坡,有明显滑坡后壁错台,范围约60m×60m,由于6月份持续降雨,造成裂缝向后发展,裂缝错台进一步加大,滑坡范围亦进一步加大。

2自然地理

测区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海拔标高224.9~263.4m,相对高差近40m,属侵蚀低山区。测区为一山前斜坡,坡度20~30°,斜坡后部山体较陡,坡面植被发育。测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距海洋较近,受季风环流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8.1℃。多年平均降水量1900mm,全年雨量主要集中在3-7月,约占全年雨量的70%。

3水文地质条件

3.1地表水

滑坡区附近没有溪河及水系冲沟,大气降水多以片流的形式沿山坡地表径流,部分降水渗入山坡土体中,地表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3.2地下水

3.2.1含水岩组的划分

测区地层较单一,水文地质分区相对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的控制,测区含水岩组可划分为两个地质单元,即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各含水岩组的特征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含水层由第四系坡积相的粉质黏土夹碎石组成,呈多层和透镜状,具上层滞水性质,含水条件很不稳定。该含水岩组地下水位3.5~11.6m,含水量较小。

(2)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

该组含水层由侏罗统板头组(J3b)粉砂岩、凝灰岩强~弱风化带组成,具有明显的承压性,该含水岩组地下水位埋深大,水量较大,其中9号孔13.7~14.0m处涌水。

3.2.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滑坡区的地下水补给来源有二:一为大气降水,二为深层基岩裂隙水。

大气降水与孔隙潜水含水层关系密切,由于有利的汇水地形和上覆层较疏松等条件,促使地表水下渗而积聚,其特点是含水量不稳定,随雨量与季节变化。基岩裂隙水则以补给孔隙裂隙水为主,因为它具有较高远的补给区,因此水量较大,且较稳定。本区地下水总的流向为由东向西,与滑坡轴向和凹槽基岩面的轴向一致,地下水径流具有径流途径短、径流速度快等特点,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为蒸发、径流。在滑坡中部及下缘区则成放射状分散排泄,见多处下降泉水。

3.3地下水水质

根据本区所取水样的室内化验资料(见附件)、《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064-98判定:本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4滑坡基本特征、成因、性质及稳定性分析评价

4.1滑坡基本特征

4.1.1滑坡地形地貌

滑坡处侵蚀构造低山山前斜坡,地形上前凸中平后凹,以上陡中缓下陡的连续斜坡形态,构成二级台阶状地貌,高速公路K247+300~+480段路基右侧开挖成高度3~16.7m的边坡,而其两端系20~35°的斜坡,故显示了该处呈现围椅状的滑坡地貌。

4.1.2滑坡空间形态

滑坡的发育特征较典型,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扁平状的长椅状形态,具有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滑坡主滑方向与线路大致垂直,纵长约120m,下部宽约180m,总面积约13370m2;平均滑体厚度约6m,总体积约8.02万m3。滑坡两侧边界较清楚,分界处皆有裂缝、裂隙。滑坡边界处滑坡体内的地形坡度一般要缓于滑坡体外的坡度。

4.1.3裂缝形态分析

滑坡体内裂隙、裂缝呈弧形分布,顶部为张裂缝,两侧为错位牵引裂缝,形成环谷地貌,内侧存在多条张裂隙,方向与主裂缝大致平行。滑坡裂缝见图:

4.1.4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滑体。滑体主要为结构松散的残积、坡积物和全风化砂岩,按照成因类型、物质成份、结构自上而下将滑坡体划分为二组岩土层,具体描述如:①粉质黏土夹碎(块)石层,广泛分布于滑坡全区,褐黄色、棕黄色,软塑~硬塑。含强~弱中风化的粉砂岩角砾、碎块石,锤击易碎,局部成砂状,碎石粒径一般2~10cm。厚度变化区间为1.2~6.7m。②全风化砂岩,棕黄色、褐红色,原岩结构已完全破坏,岩芯砂土状,其中夹有强风化碎块。厚度变化区间为1.3~4.3m。(2)滑带。滑带物质以粉质黏土夹碎(块)石为主,棕黄色,软塑。局部为全风化砂岩。(3)滑床。根据勘察结果滑体多沿风化面滑动。滑床为侏罗统板头组(J3b)粉砂岩和凝灰岩全风化层组成。

4.2滑坡性质及滑动带的确定

对滑动带的确定,主要根据是:(1)饱水过湿带的存在。在滑坡范围内,在全风化基岩与粉质黏土夹碎(块)石层接触带中存在饱水过湿带,局部全风化岩层呈饱和状态。钻探中曾出现缩孔、取不出岩芯或呈液化的泥浆。(2)弧形裂缝、滑坡错台、公路变形、侧沟堵塞、张裂隙的存在,是确定滑坡范围的依据。(3)滑坡前缘特征。前缘位于开挖边坡的中部、覆盖层与下伏基岩交界处,边坡底部无明显变形。

综上分析,该滑坡应属于牵引式浅层小型滑坡。

4.3滑坡成因分析

根据滑坡变形性质和特征,结合本次勘察资料,分析认为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4.3.1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滑坡物质来源为早期形成结构松散的坡积物,沿斜坡堆积。充足的物源是滑坡存在的客观和先决条件,决定了滑坡的滑体厚度和规模。滑坡体主要以软塑黏性土夹碎石土主,土含量不均,土体结构松散,而且碎石分布不均,结构紊乱,在自重作用下滑体物质在土含量较高的软弱部位发生位移,产生局部破坏。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滑坡先期蠕滑的变化特点。

4.3.2地形条件

滑坡分布于山前斜坡上,地形上前凸后凹,这些为滑坡后期变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势能空间。

4.3.3连续降雨和地下水

2010年5月连续的降雨,由于残破积及风化层结构疏松,易于地表水的下渗,丰富了地下水,地下水的浸泡使含碎石粉质黏土及风化成砂土状的岩层液化,使滑坡体逐渐处于饱和状态,滑带发展成软塑地层,自重不断增加,地下水的活动使滑面的强度大大降低,有可能诱发滑坡失稳。

4.3.4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发因素。在高速公路K247+300~K247+480右侧山坡于2009年11月开挖成坡率1:1~1:1.25、高度3~16.7米的边坡,形成临空面。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诱发了坡体的下滑。

4.4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勘察资料表明,大多数钻孔可见滑带,滑带土特征明显,局部见光滑面、挤压揉皱和镜面等滑动特征,滑动带已基本形成。在滑坡体后缘产生了数条张裂缝,滑坡前缘边坡已滑塌,在滑坡边界出现了剪切裂缝,在滑坡体有裂缝及少量沉陷等异常现象。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近期变形破坏调查与稳定性评价计算,对滑坡的稳定性综合评价如下:滑坡在现状条件下,处于缓慢蠕动挤压状态;在暴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是最危险的工况组合,极有可能进一步发生破坏。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1)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根据技术要求,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传递系数法也称不平衡推力传递法、折线滑动法。目前我国水利、交通和铁道部门在核算滑坡稳定时普遍使用该种方法。参照(【GB50021-2001】,p206-207)计算基本公式为:

式中:Fs――稳定系数;θi――第i块段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Ni--作用于第i块段的法向分力(KN/m);φi――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Ci――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Kpa);Li――第i块段滑动面长度(m);T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Ti应取负值;ψ――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动力的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滑坡下滑推力计算公式如下:

Fn=Fn-1ψ+γtGnt-Gnntanφn-CnLn

ψ=cos(βn-1-βn)-sin(βn-1-βn)tanφn

式中Fn、Fn-1――第n块、第n-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ψ――传递系数;γt――滑坡安全系数;Gnt、Gnn――第n块滑体自重沿滑动面、垂直滑动面的分力;φn――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Cn――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土的粘聚力标准值;Ln――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的长度;

(2)滑坡稳定性计算及结果

①计算剖面:选择对应滑坡主滑方向的1#、2#、3#、4#、5#轴线断面进行计算。②滑带土强度指标确定:由于滑带土中含有较多的碎石,野外无法取得原状样,所以采用反算法计算滑带土强度指标,其原理是假定滑坡的稳定系数Fs(即滑坡所处的平衡状态),列出平衡方程式求解c、φ值。在计算剖面上进行条块划分,由于滑坡体正处于蠕滑阶段,取其滑体平衡稳定系数Fs为0.98或1.0,并假定c=0kPa,采用综合φ法,分别进行反算,求解滑面综合φ值。③滑坡稳定安全系数的选取:按危害程度等级划分,高速公路工程级别为I级,路基边坡作为永久性工程,取其稳定安全系数γt=1.30。④滑坡剩余下滑力及稳定系数计算:由于该滑坡已经处于初始滑动瞬间状态,采用Fs=1反算指标对滑坡进行剩余下滑力计算,安全系数γt=1.20时的剩余下滑力及稳定系数计算。

5滑坡治理方案建议

由于该滑坡所在的斜坡已经发生明显的蠕滑错动,因此应按滑坡治理原则选取治理方案。滑坡治理原则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不留后患。对于支挡工程的位置,尽可能利用滑体抗滑段的抗滑力,以减少支挡结构的荷载。同时应针对滑坡的具体特点,根据滑坡各部分的稳定性、推力大小、滑动面埋深及滑坡体的特点,可分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5.1工程措施

5.1.1支挡措施

现场变形迹象和稳定性计算均表明,该滑坡处于初始滑动瞬间状态,在刷坡、护坡等工程活动及降水作用下,随时都有可能滑塌下来,对滑坡前缘的路基施工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建议在滑坡前缘采用挡土墙或抗滑桩等工程支挡措施,同时对坡面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护加固处理。抗滑桩持力层可选下部弱风化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应深入弱风化基岩内一定深度,并设置锚杆相连接,以保证有足够抗侧压强度。

5.1.2截排水措施

降雨入渗是加剧该滑坡活动的触发因素。因此,在滑坡坡面上的排水,具体可根据地形和已有自然冲沟设置截排水系统。同时在滑坡体前缘设置仰斜式排水孔,疏排坡体内地下水。

5.2建议

(1)建议在工程施工前,应先回填边坡上已有拉张裂缝并夯实,防止降雨时地表水大量渗入滑体内,进一步恶化滑体的稳定性。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对坡体的大量扰动。(2)应该不定时地清除截排水沟中的淤泥,以免截排水设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3)建议在施工设计前对支挡工程进行补充勘查。(4)建议在施工期间对滑坡进行人工观测,及时了解施工对滑坡的影响和滑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保证施工安全。(5)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沿滑坡纵轴和横轴线分别布置一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三个,联合布置成监测网,分别监测滑坡位移、地表水、地下水及地下水水化学等内容。(6)沿主滑方向布置不少于一条的深部位移监测剖面,并与主勘探剖面向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