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话诈骗中的语言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话诈骗中的语言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词汇和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理论,结合大量语料,从电话诈骗分类、语言特点、识破线索、应对对策等方面对近来社会上非常流行甚至愈演愈烈的电话诈骗交际行为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电话诈骗;语言学;语言特点;语言漏洞;识破线索

电话铃响:“你有一份法院传票,请尽快领取”,“你的账户涉及洗钱,要把资金存在安全账户”……类似这样的骗局曾多次被媒体曝光,可是一次被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案件仍时有发生。出现这一状况,固然有体制、法律、管理等方面原因,但是,作为受骗对象的广大市民,也有着相应责任。为何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总能蒙蔽一些人?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次课题讲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切入,分析电话诈骗过程中的交际行为活动,并且试从电话诈骗交际行为中的语言形式特点找出识破线索,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借助社会力量加以广泛宣传,这样,可减少以至杜绝诈骗活动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根据电话诈骗其显示的伪装身份的类别分成冒充亲人、朋友、领导同事、合作伙伴类,冒充公安局、税务局等国家机关类,冒充企事业单位类,冒充黑社会等带有威胁、恫吓性质的人员或团体类以及其他类等五类。其中冒充亲人、朋友、领导同事、合作伙伴类是利用人们对熟人的戒备度低的心理弱点,冒充公安局、税务局等国家机关类是利用人们对国家机关的信任度较高的心理特点,而冒充企事业单位类是利用人们“趋利”的心理,冒充黑社会等带有威胁、恫吓性质的人员或团体类是利用人们的“避害”心理,其他类则比较混杂,总体上也是利用人们的“趋利”心理。总之,电话诈骗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对社会的正常秩序发起挑战。

并且,在分析后我们得知,诈骗电话在不同的类别上所呈现出的共同的特征:

首先,巧妙运用预设原理:“人类言语交际的特征有二:一是语境(主要指认知语境)相关性,即交际中的任何一个语言表达式都必然与某一特定语境相联系;二是新信息向旧信息的转化性,即认知内容不断由新向旧转化。这两个特性其实蕴含着第三个特性,即预设性”,电话诈骗正是将预设性融入到电话对话之中,使接收者陷入事先预设的情景陷阱之中,从而上当受骗;

其次,施骗者从语言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大量综合或是单一调用语用、语义、语法等内容,无形中将其化入精心编造的诈骗话语中,多角度、全方位抵消并祛除人们因为生活生产经验而产生的对陌生化信息的质疑感和不信任感,达到诈骗目的;

再次,因为电话诈骗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电话交际的过程,说话时双方一般都会采用较平易近人的口头语言,这样可以使受骗人有亲近之感,便于拉近行骗人和受骗人的距离,提高受骗人上当受骗的概率;并且电话诈骗多使用可以提供详细信息的陈述句和不过于生硬但隐含命令的祈使句引导受骗者的行为;而且,会话双方根据语言传递信息,施骗者便在对方可感知的状态下,把或严肃、或热络、或威胁的情感氛围通过说话语气夸张地传递出来;根据不同的依托对象,还有大量行业用语的熟练使用。

再者,诈骗电话并非仅仅是一段无营养对话,它是施骗者调用各种因子,过度消费人们面对感性内容时的易丧失分辨力这种特性,消解着社会的人情味,冲淡着社会的感情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相互猜疑猜忌感增强加深。

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结出可供受话人利用的识破线索:

1.中奖电话,这是常见漏洞之一。我们在搜集分析了大量电话对话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在所有的通过电话的中奖信息中,有超过98%的是虚假诈骗电话。这意味着,对于几乎任何公布中奖的手电话,都不可相信。一般中奖信息会通过较为正式、公开的渠道,而诈骗电话因其目的的特殊性和施行对象的需求特定化而无法做到这一点,识破这个漏洞便可以极大地避免上当受骗。

2.模式化漏洞,即“陌生号码+索要钱财”结构型。这一漏洞非常典型而普遍且是施骗者无以回避的问题,它因明显有违常理而较易识别。但是,较易识别不代表不会受骗,许多人仍因为各种原因而上当受骗,而当所有人都能识别出这一漏洞时,那施骗者得逞的几率便几乎不会存在。

3.常识性漏洞:即冒充公安局、税务局等国家机关类诈骗电话。该类电话在整个对话中语言使用上并无明显语言漏洞,但国家机关如果要向公民通知某项事宜,会采取用民用电话甚至手机的方式吗?笔者询问了四家国家机关――河北省衡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长春市检察院、邢台市地税局的工作人员,他们告知:国家机关一般会采取邮件(普通邮递)、电话(单位座机)的方式向某个公民通知某项事宜,并不会采取民用电话甚至手机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对于较为正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机构,其都有着固定且不会轻易改变的联系方式,并且这种联系方式一般是深入百姓生活,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如公安部门的“110”,邮政储蓄银行的“95580”,中国移动公司的“10086”等。

针对无孔不入的电话诈骗行为,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去识破应对:

(一)普通群众的识辨

一方面,人们应该增加相关知识储备,了解一些常识性东西,比如一些正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机构的固定联系方式。

再者,人们也可依靠人生阅历或者自身经历去识别电话是否存在诈骗因素。如果受话者曾遇到类似事情,可吃一堑,长一智,能在下次遇上时有更高警惕性。或者受话者相关人生阅历丰富,了解诈骗分子的伎俩,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或者结合本文上述诈骗电话语言特色,从电话对话自身寻找突破口,找到它语言的使用和整个会话要表达的语义、语用色彩和情境预设所悖的地方,就可轻而易举识破。

(二)通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协助

通讯公司等要完善诈骗电话的过滤系统,提高相关技术,力求在诈骗电话的传播途径上截断它的传播。

(三)国家机关的打击

相关国家部门可向民众普及识别诈骗电话的知识,并在相关学术参考的基础上,使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严谨、周密,减少乃至杜绝制度规范漏洞。

笔者仅为本科生,理论水平尚且浅陋,虽有大量资料辅佐,可勉力为之;幸有恩师悉心指导,才能拙笔成文,在此郑重感谢恩师。

最后,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究电话诈骗语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