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学习材料,激活数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学习材料,激活数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习材料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应合理选择与巧妙处理学习材料,发挥学习材料的最大优势。引导学生在分析和使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材料;小学数学;激活;丰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90-01

为了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会将一些学习材料引入课堂。学习材料是教与学的媒介,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利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能从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使用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

一、材料呈现顺序合理

学生的主动建构对自身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运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将学习材料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为了学生能大胆地融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以及排序,避免学习材料与学生知识储备之间产生不匹配。学生在材料分析中也能意识到材料的作用,进而主动寻找数学资料来辅助自己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给学生两组小棒: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6厘米,另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9厘米。首先,教师让学生用这两组小棒来拼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几组数据,如3、4、5,2、3、4,1、5、7等,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判断哪组数据可组成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呈现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材料,一种是实物――小棒,在理论知识的获取之前呈现;另一种是练习,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给出的相应数据。两种学习材料将整个学习串起来,促进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学会一材多用

为了提升学习材料的利用率,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一些知识覆盖面广、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经过处理,使同一材料在呈现不同知识时均可使用,学生根据同一材料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如教学“分数对比”时,教师先出示一道题:“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占杨树的1/3,请问柳树有多少棵?”这道题很简单,学生可以列出180×1/3=60(棵)。教师可对该题进行变式。如树林里有杨树180棵,占柳树的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比杨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比柳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教师将题目进行变式,改变了柳树和杨树间的比例关系,需要学生采用相应的除法或乘法解决问题。一材多用使学生对分数的知识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能灵活处理。

三、捕捉动态生成

学习材料除了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师的匠心,而处理动态生成则需要教师的智慧。针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用木棍制作一个宽4厘米,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计算出该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拉动长方形的对角将其变为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许多学生根据长方形的规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短边×长边。教师不需要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进行解题,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割补法中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猜测,教师再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开展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学习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能够促进课堂的丰富性和高效性,教师应注重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动态化,激励学生主动寻找数学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