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三角”旅游圈架构中的宁波市旅游产业竞争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三角”旅游圈架构中的宁波市旅游产业竞争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立足于“长三角旅游圈架构中各城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对宁波旅游业的市场表现、资源潜力、接待能力以及发展支持力等竞争力关键指标因素展开深入特征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事实,对宁波旅游业在长三角旅游架构中的竞争力状况给出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 “长三角”旅游圈 宁波市旅游产业 竞争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为人所知,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市间的旅游产业竞争,尤其是处于同一空间或经济区域范围的城市,比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环勃海湾经济圈等。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地处“长三角”经济圈。2003年8月,宁波与上海、南京、苏州、绍兴、杭州等长三角16个城市就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达成了共识。自此,宁波开始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对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汪德根(2007)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对长三角16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横向对比评价和排名,初步描述了不同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差异。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围绕宁波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素展开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刻揭示宁波旅游业的竞争特征。

竞争力要素是进行竞争力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指标。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竞争力要素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及变化情况。按照汪德根(2007)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本文从城市旅游市场要素、旅游资源要素、旅游管理要素以及旅游支持力要素四个方面对宁波旅游业竞争力特征展开分析。

一、旅游市场表现

旅游市场要素包括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占城市GDP比重等市场指标,是城市旅游行业实力的最直观体现。自从199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宁波市旅游业市场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11.5%。2003年~2007年旅游总收入占宁波城市GDP比重一直保持在9.5%以上,国内外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如图所示。

数据来源:宁波旅游统计,www.nbtravel.省略/nbtravel/government/index.jsp,宁波旅游政务网

在入境旅游方面,港、我国澳、台以及日、韩一直是宁波的传统入境市场。在入境旅游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宁波的客源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可喜的是,在美洲、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市场的快速增长条件下,包括日、韩在内的外国人市场2007年实现了30%的最大增幅,说明宁波市的国际形象及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使宁波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上海、杭州、苏洲、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国内旅游方面,宁波一直表现出以浙江省内市场以及江苏、上海为主的客源市场特征。宁波与这些城市共处长江三角洲这样一个中国经济的最发达地区,消费水平的高端性带来了宁波国内旅游收入的持续新高。但江浙沪市场的成熟性也导致了这些城市之间互为目的地与互为市场的相互依赖性,会进一步加剧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发展竞争。而宁波旅游业的这种依赖性表现得更为突出。2003以来宁波接待的国内旅游者中来自浙、江、沪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江苏、上海市场还将有较大增长。因此在看到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宁波市在长三角区域国内客源竞争的激烈性,宁波旅游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开拓江、浙、沪以外的二级国内客源市场。

二、旅游资源潜力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主要通过旅游资源表现出来,通常以旅游资源的品位度、垄断度、丰富度、集聚度等指标来体现。宁波有着现代港口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双重特征,旅游资源涵盖了全部的8大主类,涉及114种基本类型,占全部类型的73.55%,丰富度较高。在这些资源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达到60.9%,形成了比较强的资源吸引力。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等1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的天童寺,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等,都具有国内罕见的资源垄断度;而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宁波港,以及位于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的杭洲湾跨海大桥,又以位居世界前列的排名为宁波旅游业赢得了垄断性的资源竞争优势。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宁波旅游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展会活动也广泛开展起来,资源优势进一步集聚。

三、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城市在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水平。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是否通过有效的旅游管理实现较高的旅游组织接待能力,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宁波市拥有星级饭店214家,房间数达到23980间,床位数达到38950张,累计客房出租率达到62.04%。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宁波的高星级酒店数量激增。宁波大市范围内,已建和在建的五星级由2004年的3家,上升到目前的21家,其中有大量的外资品牌进驻,如:万豪、豪生、香格里拉、柏悦、喜来登等,大大提升了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城市的旅游住宿接待档次和水平。

旅行社的接待能力也逐年上升。2007年,宁波旅行社数量达到188家,旅行社外联人数和接待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了7.18%和16.93%。但在接待国际游客方面实力明显不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从长三角地区看,2007年多数城市的国际旅行社外联人数都呈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如上海同比增长16.3%,杭州同比增长78.67%,苏州上涨46.02%,而宁波市国际旅行社外联却出现了波动,下降了10.1%,表现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在于接待人员,如优秀的外语导游,以及接待车辆的缺乏。这也暴露了宁波在旅游管理竞争中的短板――人才问题。

与快速的市场需求增长以及接待设施水平提高相比,宁波的旅游人才培养和输出相对滞后。当前,宁波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70万人,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学历层次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人员、小语种导游人员等)、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旅游职业经理人才(如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高级旅游职业经理人等)等方面普遍比较紧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宁波高星级饭店建设热潮的兴起,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国际酒店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尤为紧缺。宁波旅游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主力军作用,社会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功能,以及企业培训的有效手段,完善旅游人才的梯度培养模式。

四、旅游发展支持力

1.经济与社会支持力

2000年以来,宁波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持续强势的产业成长环境带来了宁波商务、港务环境的繁荣,成为支撑宁波旅游产业成长的重要经济动力。2002年,宁波人均GDP就首次超过3000美元,提前18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设定的2020年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宁波城市在集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城市发展向第三产业倾斜。从2003到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由36.8%上升至40.5%,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45%。政府的规划发展目标,以及现实的产业发展状况,都说明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将成为宁波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支大军将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支持力。

事实也说明,由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旅游发展支持力越来越显著。2007年度宁波市旅游建设项目共计106个,总投资达到246.02亿元。其中民营投资占42.88%,较2006年增加9.15%,体现了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投资带动。同时,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的相继发展,宁波城市交通的区域“末稍”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加之数字宁波等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宁波旅游业的市场与区位等竞争力要素随之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除此以外,文化大市的发展,博物馆、展览馆、国际会议中心等多项建设,又为宁波节事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构筑了平台。

2.环境支持力

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主要来自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一系列指标。从1994年开始,宁波市投入巨资,开展了“整治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十多年来,城市道路持续增长,污水处理快速发展,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用于城市排水(含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上的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上升。按城区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宁波人均道路面积达11.7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0平方米,污水处理率78.92%,比上年增加7.76%。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00%,无害化处理率为98.78%。这些指标在长三角区域城市中都居于前列。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桂冠下,城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宁波“美丽、洁净”的城市形象成为吸引外地旅游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环境支持力为宁波在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竞争中获取了加分。

五、结论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长三角旅游圈中,宁波旅游业的创汇能力、入境人数等国际化水平指标明显落后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本文立足于长三角旅游圈架构中各城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对宁波旅游业的市场表现、资源潜力、接待能力以及发展支持力等竞争力关键指标因素展开深入特征分析。大量的数据事实表明,宁波旅游业在长三角旅游圈中虽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但在市场表现、旅游接待能力与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也是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所在。而在发展支持力方面,宁波旅游业拥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将是推动宁波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客观评价,为下一步开展宁波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民:长三角共筑区域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2003

[2]汪德根: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414~418

[3]周彬: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354~355

[4]基于营造竞争优势的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