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豆的》中的川端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求,形成了一种风格独异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以抒情舒缓的笔调描写朦胧纯真的恋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通篇渗透着川端式的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川端式的幽玄美、涅美、物哀美等。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44-01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也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成名作《伊豆的》描写了二十岁的高中生“我”在伊豆与一个十四岁邂逅后产生的朦胧爱情故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其幽雅纤细又不无哀愁伤感的美学思想。
一、幽玄美
“幽玄”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在日本,“幽玄”与佛家用语联系密切,强调佛法的趣旨深奥,以崇尚“余情”之美为核心。在风格方面,经历了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的过程。
川端康成在佛家典籍中汲取的营养,对其人生观与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他文学作品“恬淡”的幽玄美。在审美意识中,他非常重视佛教“幽玄”的概念,以寻求无声世界的反思,保持超脱的心境。
阅读《伊豆的》,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恬淡”的“幽玄美”。文本通篇所折射出的淡雅、宁静、和谐、幽玄的感觉让人仿佛超脱世间,自由飞翔于蓝天白云之中。“我”是无处不在的,又是随时可以销声匿迹的,“我”作为文章中的一条线索,引领读者去探索故事的发展,但“我”又是超脱于繁琐世间的,让读者在美人、美景中忘记自身存在,陶醉其中。整篇文章的画面感、诗意感浓郁,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同时,还被文本持久的“延留”空间包围,如余音绕梁般,在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产生类似佛教的幽玄之感。
二、涅美
川端康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美学家,在他孤独的一生中总在定格着美的意象。川端一生都在寻找美,他甚至可以在那瞬息的感觉、压抑的官能和颓废的情绪中发现美。在川端晚年的时候,他似乎在佛典中感受到了涅、入灭的玄机,1972年4月16日下午两点四十五分,他对家人说:“我散步去。”然而,他却是去天国散步了。“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他选择了最高艺术――自杀。
死就是生。这便是涅美。在《伊豆的》中,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生”的希望。人生是充满欢乐和痛苦的,没有永恒的欢乐,也就没有永恒的痛苦。但是有一种痛苦却是让世人永远跨越不了,这便是生离死别。死亡,没有挽回的余地,没有补救的机会,没有重来的可能。但在《伊豆的》中,我们在感受到孤儿气质的“我”的孤独与寂寞时,又总是伴随着丝丝的希望,这让我们想到了川端康成创作《伊豆的》的宗旨。包括伊藤整在内的很多学者都认为《伊豆的》的创作宗旨是:渴望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人生是苦的,但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
三、物哀美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什么是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类似于中国诗句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物哀”是日本的审美传统中的概念,是古典而又有韵味的传统美。“物哀”也是淡雅的,不是大喜大悲、浓妆艳抹、错彩镂金。“物哀”是淡淡的悲伤、哀愁或喜悦,是典雅的感受与情绪,是清水出芙蓉般的淡雅美。“物哀”还是主客观统一的,敏感的情绪是“物哀”的主观条件,“川端文学特有的悲而美的艺术风格,伴随着作者自身忧郁而悲哀的性格。”川端康成在孤寂中形成的敏感情绪,深深地融合在了作品中,表现为淡淡的孤寂美。
川端康成写《伊豆的》,其中“我”与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将最初的含蓄深藏心底,没有拥抱,没有亲吻,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山盟海誓,告别时甚至没有交织的眼神,有的只是真诚的爱慕,无言的忧伤和永远的怀恋。正像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相识的整段日子里,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有庄子名言:“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而真爱者,无声也。
有人对结尾作评:“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为何在不言中?依稀记起初中学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老师一遍遍问:为何忘言?我们在下边猜:“不用说”、“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不想说”、“让读者自己说”……老师一遍遍摇头,同学们都懵了,实在不知如何作答。最后老师意味深长地缓缓地吐出三个字:
“不必说。”
妙,实在妙极。世间多少纷扰旧事、红尘往事都黯淡失色,都在这“不必说”的境界之中了。
参考文献:
[1]杨文宇.从《伊豆的》看川端美的展现[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36.
[2]王焕建,吕义国.《伊豆的》中的纯情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3):43.
[3]陈文静.从《伊豆的》看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电影评介,2009(08):68.
[4]庄子.庄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