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部分行业情况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部分行业情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电力供需趋势判断

2005年全国发电量预计超过24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不低于11%。总的来看,全国用电紧张形势比上年缓和,但仍较为紧张,缺电范围由全国性向区域性转变,用电紧张由全年性向季节性紧张转变,装机不足的影响将趋于缓解,而电煤供应紧张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

夏季高峰期,华东、华北、南方预计电力缺口分别达到1200、550、780万千瓦,西北略为紧张,东北、华中基本平衡。11月、12月各地电力供需将主要受水库来水、电煤供应影响。

有关对策建议

(一)继续贯彻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减少电力资源浪费。要继续按照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在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要继续限制部分高耗能行业用电,防止反弹;另一方面,即使今后部分地区出现电力富裕局面,也坚决不能再走低电价促销、鼓励高耗能发展的模式,应通过适当保持较高水平的能源价格来抑制低效需求,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

(二)筹措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强化经济手段。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可中断负荷补偿、冰蓄冷空调补贴、节电改造等,加快节能、蓄能、负荷管理等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强化需求侧管理。同时,可以考虑设备加速折旧、税前列支等激励政策。以上措施可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具体方案。

(三)加强煤电运统筹规划、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当前,电源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装机不足的问题将会很快解决。但出现了无序建设的苗头,主要的危害在于与相关的煤炭产能、铁路运力建设还不配套,同时与电网规划、建设进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有效电力供应能力的形成。应当加强上下游行业间的规划、建设协调,加快出台输配电价,从而加速电网建设,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夏鑫)

石油石化行业

2005年趋势预测

2005年趋势预测

(一)油气产量。原油产量18080万吨,增长2.9%;天然气产量460亿立方米,增长14.9%。

(二)原油加工。原油加工量28100万吨,增长8.5%;汽煤柴油产量17430万吨,增长8.5%;重油产量2350万吨,增长10.5%。生产柴汽比1.93。

(三)进出口。原油进口13450万吨,增长14.2%;出口650万吨(主要是海洋油),增长27.2%。汽煤柴油进口400万吨,下降30.4%;出口650万吨(主要是汽油),下降20%。重油进口3400万吨,增长7.1%;出口200万吨,增长10.5%。

(四)消费需求。原油消费30880万吨,增长7.7%;汽煤柴油消费17000万吨,增长8.1%;重油消费5550万吨,增长8.4%。消费柴汽比2.14。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监测分析,提前做好应急安排。进一步做好总量平衡,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和国内市场动态,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并在月度、季度安排中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尤其要针对不同时段的市场需求特点,加强对重点地区、敏感品种(如航煤等)的资源布局及调运的预安排。做好成品油消费超常增长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成品油消费变化及发展趋势的评价,并统筹考虑新油品标准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综合协调,合理布局,保证重点。成品油铁路运输仍然紧张,实现油品及时调运、资源合理布局等有效调控,都需要相对集中的综合协调。因此,为有利于综合调节,保证急需,柴油进口数量应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两集团公司。

(三)努力增加进口,保障运输畅通。提高石油综合采购、运输、接卸、疏运能力,积极扩展原油进口来源,保持进口渠道通畅,做好港口、铁路、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统筹衔接。

(四)合理配置资源。继续控制原油出口,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尽可能减少对外合作油田外方分成油出口,增加供应国内。加强对重质原油资源的管理,按照统一配置的要求合理利用,禁止流入非合格小炼厂,维护正常规范的原油流通秩序。

(五)加强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适时理顺价格关系。受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对大幅调整成品油价格必须持慎重态度,但仍必须加强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深入研究、权衡利弊,适时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理顺价格关系。同时,还要积极研究税收等其它支持石油进口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动调整和完善石油市场政策,进一步梳理现行政策和执行现状,研究入世承诺的深层含义和兑现后的相关影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六)做好天然气产销供应衔接。根据西气东输已商业化运营和陕京二线下半年投产的实际情况分析天然气消费变化特点,切实做好产销衔接。

(魏贵军)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

有关措施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快出台《铝、铜、铅、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铝、铜、铅、锌、稀土工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有色金属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各地在规划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调整优化结构时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等外部支撑条件,改变盲目追求产量的观念。继续加强电解铝行业的宏观调控工作,跟踪出台的相关调控政策、进出口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调整建议,防止电解铝出口退税取消并征收出口关税后违规企业发展初级铝加工材出口规避关税。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合理组织产业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加速淘汰违法违规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工艺装备。实现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装备改造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中小加工企业。支持再生铜、铝、铅、贵金属等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发展。鼓励通过经济手段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盘活现有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

协调解决重点企业生产原料、电力供应和运输困难问题。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重点企业原料、电力和流动资金供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协调重点企业的生产原料和产成品等物资运输;密切关注有色金属行业,特别是电解铝、铜冶炼行业生产运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抓紧海外铜精矿、氧化铝、镍矿资源开发工作,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海外基地。坚决制止氧化铝项目违规建设。重点支持国家已经批准或将批准的澳大利亚、印度、越南等海外氧化铝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好已开发的赞比亚谦必稀铜矿资源,支持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海外镍资源开发。抓好国内骨干氧化铝生产企业在建氧化铝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缓解国内氧化铝供应矛盾。对已经落实铝土矿资源、条件成熟的氧化铝项目,及时按投资管理程序审批立项,组织实施。引导氧化铝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划布局有序发展,坚决制止已通报的违规建设的氧化铝项目。

研究有色金属资源型产品进口政策。对铜精矿、铜废碎料、粗铜、铅矿、锌废碎料、镍矿、镍废碎料、海绵铂等我国紧缺的重要资源型产品,应在进口关税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进口,并研究给予主要生产企业生产用原料的进口经营权,以拓宽进口渠道,降低进口成本,保障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

对符合条件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授予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资格,逐步削减电解铝加工贸易。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抓紧《电解铝生产企业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资格核准暂行办法》制定及,尽快给予符合条件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资格,降低进口成本。以2004年加工贸易量为基数,逐年削减电解铝加工贸易量。根据电解铝生产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建设、环保是否达标、有无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制定指导性的氧化铝资源配置方案,体现扶优限劣的政策导向。

鼓励支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积极参与直接购电改革试点。按照《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暂行办法》,支持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申请直购电力的试点企业。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电解铝企业建设自备电厂、参股电厂或实现直供方式降低电解铝用电成本。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李云卿)

当前建材行业形势分析

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绝大多数建材产品产量增长过快,供大于求。水泥预制管桩、花岗岩板材、石膏板的增长率超过45%,中空玻璃、商品混凝土等产品增长率超过30%,水泥累计增长15.7%;平板玻璃增速趋于平稳放缓,1―12月份累计增长20.5%,与上半年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

(二)生产外部环境恶化。由于受拉闸限电困扰,一些地区建材企业不得不“开五停二”,甚至“开三停四”,直接影响产能发挥,企业正常生产及设备安全运行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煤、电、运输及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建材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幅度较大,水泥行业仅此一项因素需要消化约100亿元。

(三)应收账款及产成品占用资金增加。2004年6月末全行业应收账款净额为717亿元,同比增长13.9%,到12月末进一步增加达到934.5亿元,同比增长17.1%,全行业产成品占用资金也在提高,上半年为415亿元,同比增长11.7%,12月底为525.3亿元,同比增长20.4%。

(四)地区差异明显。山东、河南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8.3%和24.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广东利润总额增长率超过70%,河南、山东为55%;而福建、浙江增速在10%以下。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0%以上分布在华东地区,而其它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很小。

措施建议

(一)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主要在具体贯彻实施过程中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充分体现“有保有压”,正确处理好“防止盲目投资”和鼓励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二)严格执行建材行业产业政策及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所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的要求,做好建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优质浮法玻璃。对国家支持鼓励的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土地、环保部门已审批的建设项目,银行应继续提供贷款支持。

(三)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建材工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型工业,对煤、电和运输依赖程度较高,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继续关注当前制约建材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全面了解建材行业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的供需情况,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帮助企业协调外部生产条件,稳定产销运之间的关系。

(四)大力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在当前竞争日趋严峻和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建材企业发展迅速,势头强劲,步入良性循环,而有些企业则困难重重。国家应继续支持这些资源条件好,具有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企业实施联合重组与市场整合,提高生产集中度,以增强大型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发挥规模效益,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胜劣汰,加速结构调整。

(高秀英)

棉纺织行业趋势预测

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全球棉花供求形势好转,将进一步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2005年棉纺织行业总体运行形势将好于2004年。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利于纺织工业的发展。根据联合国《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了4%,是过去25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是东亚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不会低于3%,仍属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世界贸易在2004年增长了10.6%,远远高于上年的6.2%,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8%左右。2004年国内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万亿元,增长了13%。2005年,国内经济增长幅度仍将超过8%,预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纺织工业内生增长潜力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配额取消将扩大棉制品需求。2005年,实行了近40年的配额体制取消,棉制产品的出口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欧美进口商对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棉制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棉制裤子、棉制衬衫和棉质床上用品受配额限制,原有市场份额较小,2005年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虽然欧美已提出对部分产品实行“特殊保护”等限制措施,但实际实施的时间与范围尚未确定,总体上棉制品的出口增幅将高于2004年。

(三)棉花供求形势有利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根据美国农业部1月最新预测,04/05棉花年度全球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的2518万吨,比上年增加455万吨,需求为2274万吨,比上年增加132万吨,总体处于供大于求态势,棉花价格总水平将低于上年。国内04/05年度棉花产量为632万吨,需求800万吨,虽有较大缺口,但国家将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内需求,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预计棉价总体波动幅度将小于2004年。

从价格走势来看,上半年棉花价格基本平稳或小幅波动,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下半年上涨可能性较大。一是05/06棉花年度国际供求形势尚不明朗,而国内由于04/05年度棉花总体收购价格大大低于棉农预期,棉花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产量将低于上年;二是国内棉花需求将继续增长,棉花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三是石油涨价导致化纤价格高位运行,推动棉花价格上涨。目前涤纶短纤价格已高于棉花价格。

综合上述,2005年棉纺织工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经济效益和出口好于上年。预计上半年棉纺织工业增速仍然较快,下半年受棉价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增幅轻微回落。

(曹学军)

轻工行业发展趋势

2005年轻工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造纸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皮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旅游用品制造业等产业将保持较大增幅。以原料和资源低成本利用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加快,地方轻工业发展优势互补、更加协调。轻工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要,新产品、有市场前景的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将有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比减少,轻工业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轻工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一是资源性产品供给趋紧。二是受原料、燃料、动力、运输等基础产品及人工成本提高影响,成本居高不下,并将逐步传导至最终产品。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加剧。

措施和建议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引导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实施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遏制重复建设;加强对最终消费品市场和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适时采取储备投放、组织进口和协调运输等调控手段,有效防御市场风险;继续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加强供需有效衔接,确保人民生活必需消费品的生产。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抓住机遇,加快培养、发展和壮大家用电器、日用化工、塑料制品等轻工行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健全和完善对外贸易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产品出口。要建立和健全反倾销、反补贴和进口保障措施体系,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及技术法规和技术检验标准,实施产业保障。要采取措施防止某些产品的过量进口,防止某些行业外资的垄断,以保护市场资源和产业安全。

(四)加强监测分析,完善信息引导和服务。加强对重点行业发展趋势、产品进出口变化、重点企业产销存变化监测分析,及时提出措施建议;对产品进出口、行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的影响等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完善信息制度,发挥舆论引导、监督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行业加强自律,抑制盲目投资和非理性消费,减少无序竞争。

(郭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