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制作新闻报道的过程就像做菜,外勤记者是采购员,频道和栏目是餐厅,频道和栏目负责人是厨师。采购员担负两个任务,一是猎取当地最新货物并主动向各餐厅提供,至于是否需要是各餐厅自己的事;二是根据不同餐厅的个别要求采购货物。因此,电视记者的职责就是采访和获得最佳新闻素材,满足后期制作的需要。记者不能只是孤立地从自己的单个环节采访素材,还要有新闻编辑的意识和节目整体的意识。在镜头前采访时,要考虑电视节目本身的需求。

故事性指的是用镜头声画兼备地展现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出版的《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1000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可以写成悲剧。”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应关注人,特别是应关注具体人的具体命运,学会讲故事

记者要学会用电视镜头讲故事,这是新闻报道和电视媒体本性相结合的要求。

电视的声音和画面是以时间为顺序传播信息的,电视的画面和广播一样,在时间上是不能间断的。它传播的是活动图像,内容具有直观性和逼真性。它声像结合、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会给观众带来较强的情绪体验。

适应媒体特点去采访,最重要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改变媒体本身的弱点,而是如何扬长“补”短。想要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就应用镜头把对事件的调查过程完整地展现给观众,挖掘揭示出具有深度的主题。电视深度报道尤其如此。深入新闻现场,观察、捕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记录现场的重要情节、关键细节、现场环境、氛围、音响等,充分调动画面语言和细节的表现力,用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同期采访强化电视的现场性。通过这一过程,理清思路,让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用过程本身引起观众的思考,在表现过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这样的节目才既具备好看的因素,又有很强的说服力。

故事性还是由电视受众的特点决定的。电视深度报道要运用声音和图像等直观符号,吸引观众,需要在电视与受众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讲故事就是一个好方法。有故事性才有讲述的可能,才有吸引老百姓的可能,才有让普通百姓理解的可能。以曾获得亚广联大奖的《婚礼后的诉讼》为例,这期节目就很典型地利用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新娘认为其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结婚,并在暴力下被迫与新郎发生了性关系,新郎的行为足以构成。法院也认为两人并没领取结婚证,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认定新郎罪名成立。与此同时,新郎及其家人、多数村民却认为在农村婚礼举行过后两人就是夫妻了,就要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登记与否无关紧要,所以新郎被判有罪是冤枉的。三方的观点共同构筑了一个话语空间,受众亦可介入其中作出评判。片子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熟练的故事叙述,悬念设置和自如巧妙的叙述安排。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评论类王牌节目《60分钟》,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长盛不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最主要的经验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即“讲故事”。

故事性缩小了深度报道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激起人们的收看欲,否则,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甚至可能影响这档节目以后的收视率。可以说,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决定着节目是否好看,还决定着节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对于篇幅相对比较长的深度报道更是如此。很多成功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都是用故事来说明一个很抽象的政策、理论、观点,把大问题化成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情,甚至就是一个人的个人经历,而不是泛泛的每个人的共性体验。以美国的《60分钟》为例,《60分钟》多以某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开始,抓住观众,逐渐展开,最后找出共性存在的问题。讲故事的方式仿佛是在叙述邻家遭遇,缩小了切入点,使观众感到这确是与我们有关的,能引起老百姓的关注和接受,进一步接受和理解节目背后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电视深度报道采访选择小角度,相对比较容易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运用声音、图像符号和相应的表现手段,做到既深入、中肯,又具体、生动的论述。如果切入角度大、论述范围广,做起来恐怕就会力不从心。

一档电视深度报道往往会有10到30分钟,这么长的节目要想好看,不能仅靠开始切入点的精彩,还要有兴奋点、悬念、情节。故事性赋予节目以张弛有序的节奏。

央视《新闻调查・大官村里选村官》这期曾获1998年蒙特卡罗电视节女神银质奖的节目就使观众始终处于悬念之中。基层干部直选,大官村也要换了,那么谁能当选呢?村民心中都有目标。海选撒大网,不承想杀出一匹黑马;大家票数都不过半,一次没有选出来,过些日子要再选;老村长从不屑到紧张,“黑马”自信定能当选,最后演讲分胜负。悬念使长达半个小时的节目非常好看,观众生怕漏掉一个情节而不愿离开电视。节目在悬念中有张有弛,一层层由表及里,让情节本身说话,在节目的进程中自然亮出观点。

镜头前的采访还需要提前考虑后期制作的因素,把握后期制作时电视新闻表现的需要。

电视新闻表现就是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再现。电视新闻表现的内容有生动的画面、现场同期声和拍摄技法等,记者可以加强镜头前的采访,从而获得新闻内容的强烈表现力。

现场同期声是在新闻现场中与新闻内容相关且共同存在的声音。在央视“5・12”地震直播报道中大量使用现场同期声,配合片头或节目中时而出现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音乐,产生出的或紧张或肃穆或悲壮的效果极易唤起观众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鸣。总书记鼓舞救灾部队时全场响彻云霄的口号声,总理慰问受灾群众时沙哑的声音所透出的无限关切和挚爱,以及现场记者、死难者家属等人的声音,其真实感、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而且,这样的信息来源更为直接和权威。当人们听到温总理饱含深情、声音哽咽地说:“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活下来,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的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活下去。”如果把这些人物同期声改用解说词,让播音员配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人物同期声未经任何转述或加工,其真实性和说服力自然强烈。

新闻特写《129小时汶川映秀镇救出一男子》,同期声贯穿始终,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传递了强烈的现场感。节目中有一个镜头,当救援人员抬着刚刚被救出的伤员赶着送去救护车时,救援人员喊着:“快点,活着的,快点,活着的……”现场的叫喊声代替了一切解说词,现场气氛紧张而有序,强烈地感染着观众,让人心情久久难平。“只要有一线活的希望,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这是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信念。”片子结束,演播室的主持人文静又一次提到了这几句同期声,万分感慨地说出了上一段结束语。

同期声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感觉如同与现场救援队员和家属一同紧张、一同庆幸。如果没有同期声,这种种感觉将荡然无存,如果增加一句解说词,都是多余的,就像画蛇添足,会削弱现场的真实感。

适当而生动的长镜头拍摄技法能将事实更完整、更透明地表现出来,发挥电视的最佳传播魅力。

“5・12”地震直播报道中的新闻特写《新建小学救援现场》,采访都江堰市市委常委陈杨杰,当他讲到“5・12”凌晨,成都市两千辆出租车自发来都江堰拉伤员时,这位神色威严的领导忍不住背过身去,不停地擦拭脸庞。镜头近景对着他,没有追问、没有停拍,一直持续了十多秒钟。采访对象转回身后,近景镜头中他神色凝重地望着远处处于抢救重地的废墟。整个采访镜头持续了43秒,画面内容紧凑、表意流畅,恰当地把握了镜头的情绪、节奏。

1986年1月29日凌晨,随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的一声巨响,世界惊呆了。责任编辑首先打破新闻要短的惯例,充分利用现场画面和资料,把这条新闻编了5分钟:导语过后,航天飞机升高、爆炸、碎片坠落在大西洋中……这个长镜头足有1分钟半,其间一句解说词都没有,完全是现场同期声,使观众在震惊之余品味着这场悲剧的全过程。接着是在发射现场家属惊呆的表情;学生的惊叫;里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尤其是关于女教师麦考利的介绍一幕唤起了观众的无限惋惜……

长镜头又被称作“段落镜头”或“多构图镜头”,它是指在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式,多层次、多景别地表现同一景物,它有利于保证时空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由于写实的需要,在新闻类节目中,纪实性长镜头得到了较之以前更多的运用。但是,很少有完全用一个全景或一个长镜头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播出的一条《永野被刺》的新闻:诈骗集团的头目永野骗取了大量钱财,罪行败露后躲在家中闭门不出,永野家门前人群杂乱。突然,出现了两名凶手,打碎玻璃跳窗入内。一声惨叫之后,两人跳窗而出。警察把两人押入警车,警车驶去。整个新闻全长近6分钟,几乎是用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的。观众好似身临其境,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从头看到了尾。长镜头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连贯地使用现场图像和声音,把亲身介入转为心理介入,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所带来的现场感,完全来源于现实,并比现实更集中、更细腻、更深刻。合理地运用长镜头,是增强电视新闻现场感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