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搭建语感之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搭建语感之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有四声之别,声调有抑扬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汉语重声韵之连绵,词语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节律之美。在教学中我切实研究朗读教学,尽最大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感铺路架桥,收获颇多。

一、创设情境朗读,激发语感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某种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再进行感情的指导与训练。如,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先放横渡长江的录像片段,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感受到场面的壮烈,感受到的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从而激发对的崇敬赞美之情,产生了与作者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训练,学生就能较快较深入融合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抓住感性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语感。又如,我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两词的区别时,教学片段:先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扮演家长呵斥孩子,另一个扮演孩子,吓得用低低的声音,含混不清地说着什么。

师:这个孩子的表现用哪个词语?

生:模模糊糊。

师:你们想得很对,当表示话说不清楚或眼看不清楚时就可以用模模糊糊这一词。

生:那迷迷糊糊呢?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梦游或喝醉酒神志不清时就用“迷迷糊糊”。

先通过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再引导学生思考,迁移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

二、通过对比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表现感情的、理性的、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培养语感的又一途径是语句之间的对比朗读,这最能显示作者用词准确、句式选择的妙处。在教《爱莲说》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比较最后三句话的标点及表达的相应情感。我先进行课文的对比朗读,读第一句时,用一般的陈述口气读,读第二句时,用慨叹、无奈的语气读,读第三句时,用愤慨、鄙弃的语气朗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加深了,语感也得到了训练。又如,在教学《破阵子》一词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和“可怜白发生”两句话虽然紧紧挨着,但前后语气却截然不同,我先进行课文的对比朗读。读第一句时,用雄壮有力、激情澎湃的口气读,读出了作者及诸多英雄的雄心壮志;读第二句时,用悲哀沉痛、无可奈何的语气读,读出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学生感同身受,在接下来的诵读中,个个先是雄壮有力,既而便转为悲哀沉痛。在这对比阅读中,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训练。

三、借助想象朗读,提升语感

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句话体现了读与思的辩证关系,读者要沉浸在作品中,把概念化的词语化解为自己能闻能睹,可感可触的形象,那样,不会言语的文字才能立体起来,从而被读者真正接纳,深深地留存在记忆的深处。如读的《沁园春・雪》一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话的朗读既借助了视频,又借助于想象。孩子们仿佛亲眼看到了北国的大地上千里万里都被冰雪覆盖着,天空中到处都是雪花在随风飞舞,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北方雪景的壮阔雄奇。又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等到晴天的时候,阳光与白雪,二者交相辉映,北国大地白里透红,色彩明艳,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江山的妖娆之美。借助想象,学生既读出了北国的雄壮之美,也读出了祖国江山的娇艳之美,很自然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鼎湖山听泉》一文,可以让学生听读想象,一边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脑海中构造这一美妙的画面,还可以让学生用笔画出图来,然后教师让学生以轻而舒缓的语调来朗读,这样学生的想象被唤起,情感得到激发,表情得到展现,朗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就能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语感也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在朗读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勾边画的习惯,使学生读得更明白、深刻。诸如此类的情景在教学中时有发生,在这一次次的训练中,我班学生的语感一次次地得到了提升。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有人也说过:“言语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朗读能够使眼、口、耳、脑等多器官并用,培养语感,动用的器官越多,效果就越好。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探求朗读教学的道路上,我将会更加努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