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比较3d-dsa3d-cta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3D-CT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检出率以及评价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开颅手术治疗或脑血管介入治疗证实罹患颅内动脉瘤,共发现71个动脉瘤,与3D-CTA比较,3D-DSA技术的真阳性率升高,假阴性率则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诊断;3D-DSA成像;3D-CTA成像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9-17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3D-DSA and 3D-CTA imaging on early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ho were recevi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made 3D-DSA and 3D-CTA inspection. To observe th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examination technique,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aneurysm neck and parent artery. Results All of the patients with 71 cases of aneurysm, who had been confirmed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treated with digging skull operation and include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 true positive rate of 3D-DSA technology had raised and the false negative rate of 3D-DSA technology had reduced compared with which of 3D-CTA technology, 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Ⅲ grade proportion between aneurysm neck and parent artery had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Diagnosis; 3D-DSA imaging; 3D-CTA imaging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其预后较差,如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是现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既往临床多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1-2],随着现今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渐趋应用于临床实践[3],但何种方式更有益于术前明确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目前相关报道较为鲜见,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64例脑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3D-DSA、3D-CTA技术进行诊断,以探索两者优劣,裨益临床实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常规检查或经腰穿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心肝肾等躯体疾患,无精神障碍,且资料完整,在其认知功能正常下告知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纳入研究之中。

1.2 一般资料

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27例,女37例。年龄19~81岁,平均(54.5±2.1)岁;分级:术前均进行Hunt-Hess分级,其中Ⅰ级34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4例;发病时间:均≤7d。所有患者均行3D-DSA、3D-CTA检查。

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进行实施。

1.3 研究方法

1.3.1 检查设备[4-5] 3D-DSA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rtis Zeego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使用的是非离子型碘海醇造影剂。经股动脉,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穿刺、于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造影管选用5F-BALT或5F-SIM,选择性分导至双侧颈内、外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350mgI/mL,颈内动脉流率3mL/s总量6mL,椎动脉流率2mL/s总量5mL。摄正、侧位和双侧斜位片。旋转造影选用5S C臂旋转2000,每秒采集47帧图像,512×512矩阵。蒙片及增强片均传至工作站,运用leonado工作站进行重建,90s后重建出3D-DSA图像。

3D-CTA检查方法:其中13例采用西门子型6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其余51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Siemens Medial Solutions,Forchheim,Germany)进行扫描。先做常规头部CT平扫,再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颅内血管造影后,于注射造影剂10s后重复扫描第五颈椎椎体下缘水平层面,每隔1.25s扫描一次,同时对该平面颈动脉的CT值进行动态监测,CT值高于80Hu后自动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 100Eff.mAs,层厚1mm,重建间隔0.7mm,螺距0.75mm,视野180~200mm,扫描范围自第一颈椎下缘至侧脑室上缘。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

1.3.2 观察指标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观察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情况。

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6]:主要根据能否观测瘤颈进行评价,分为Ⅰ~Ⅲ级,其中为瘤颈显示错误,无法观察者为Ⅰ级;可显示瘤颈,但无法进行准确测量者为Ⅱ级;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已清除,可完全显示瘤颈者为Ⅲ级。

1.4 质量控制

在设计阶段尽可能保证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而在进行研究前,对于课题相关人员组织召开课题研讨会,再次进行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宣讲的同时,对研究方法进行再次培训,研究进行时应首先向研究对象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保密性,已取得其配合,以尽可能减少干扰,在进入研究前,需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审核,资料完整者方可进行分析。

经上述设备检查后得到的影像结果均由放射介入科、影像学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阅片,由开颅手术治疗或脑血管介入治疗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确诊。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措施的检出率比较

所有患者均经开颅手术治疗以及脑血管介入治疗证实罹患颅内动脉瘤,共发现71个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及行介入栓塞治疗,采用3D-DSA检测技术共检出68例(95.77%),假阴性3例(4.23%),经3D-CTA复查后假阴性病例,其中2例确诊为动脉瘤,1例为阴性;3D-CTA检测技术共检出62例(87.32%),假阴性5例(7.04%),假阳性4例,其中假阴性均经3D-DSA确诊。与3D-CTA比较,3D-DSA技术的真阳性率升高,假阴性率则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诊断措施的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比较

与3D-CTA比较,3D-DSA技术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颅底蛛网膜下腔周围,常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痛苦[7],因此,选择适宜的诊断措施对其本病进行早期诊断,从而更好的改善预后,是现今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现今而言,其诊断措施主要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3D-CTA及3D-DSA三种,其中MRA虽为无创性检查措施,但检测时间较久,噪音较大,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躁动不安者,则检查难以完成,加之该检查措施不能较全面的显示动脉瘤与颅骨关系,故而临床应用已较少[8-9];3D-CTA亦为无创性检查,相较MRA而言,其具有检查时间较短,对于Willis动脉环等部位的显示较为清晰,不仅可清楚的显示瘤栓及钙化现象,还对于动脉瘤与颅底骨性结果的关系可进行清晰显示,从而利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但由于其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容易导致图像扭曲甚或是丢失,且对于脑内血流动力学无法进行完整显示,故而检出率亦不高[10],在本研究中使用3D-CTA检测技术共检出62例(87.32%),假阴性5例(7.04%),假阳性4例,其中假阴性均经3D-DSA确诊,同时进一步观测其对于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其准确性亦不如3D-DSA检查,本研究者多年从事CT专业,虽然3D-CTA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Willis动脉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及部分细小分支动脉,但分析其准确率较低的原因可能由于该项技术在进行图像减影处理时,易导致信息丢失使血管图像失真、扭曲,而且该项技术大多仅对于血管解剖结构进行观察而不能反映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3D-DSA检测技术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2D-DSA的基础上改良而来,不仅可较好的对于动脉瘤的三维形态进行较好的显示[11-12],从而可清晰的对于空间关系及形态进行观测,便于检出动脉瘤[8],本研究中采用3D-DSA检测技术共检出68例(95.77%),假阴性3例(4.23%),经3D-CTA复查后假阴性病例,其中2例确诊为动脉瘤,1例为阴性,且未发现假阳性结果,这可能由于本研究时间有限,选取的病例数较少亦有关系,但是该项检查为有创性检测手段,故而在行本检查前,需对于患者进行镇静等相关治疗措施[13],如有必要尚需进行全麻,从而避免了因患者躁动对于图像造成的影响[14-15],本研究结果,与3D-CTA比较,3D-DSA技术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增加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综上可见,3D-DSA技术更适宜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检出率较高,更好的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且在检查的同时对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病例可进行介入填塞治疗,但由于其为创入性检查,故而若患者不能耐受可选择行3D-CTA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少、分辨率较高、检查创伤性小、耗时较短、辐射相对较小,可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