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善,并在此思想指导下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 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课堂教学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学方式的改善至关重要。当然,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实际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方式。本人认为要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优化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在引入新课时,只要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有激情,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在语言方面要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物理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我们的引入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发现者。

其次,选择最佳导入方法,是很重要的。课堂的导入方法很多,除了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生活中学生不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教师需要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入外,还有如以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以故事引入、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演示实验引入、学生实验引入、师生游戏引入等等。

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总之,新课的引入形式多种多样,选择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引入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在此理念下,物理教学应是物理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的意识与能力。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问题讨论法、引导自主学习法、试实验观察法及辩论法和竞赛法等等。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推进素质教育,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电教媒体的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的综合处理能力及交互式特点,可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从而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它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但多媒体课件对本学科来说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起到补充和强化物理实验的效果,不能完全取代实验。两者合理组合,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改进课堂教学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兴趣倾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比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中常希望独立思考求解,学习气氛比较沉闷。这给教师了解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强讲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讲解时要注意反馈系统运用,如作业、讨论、考试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活动;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口头的、书面的练习。

总之,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