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文本的课堂拓展性写作技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文本的课堂拓展性写作技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语文学习主要载体的文本教材,学生写作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拓展、延伸与应用,并在文本的拓展性写作中形成语文能力。教师与其舍近求远地寻找训练课题,不如在文本的阅读与学习中,训练写作,使其更方便更有效。而且,把文本作例子,由一篇文、一段文到学写众家文,以此出发,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性、探究性。

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的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可以说,作文教学完全可以文本为突破口,指导方法,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开凿源头活水。以下就相关策略肤浅地谈谈。

一、在文本的想象处进行写作

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文本中的许多章节是学生想象的切人处和再创作的凭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文内容的空白处、省略处、含蓄处等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同时,把文本中的想象写出来,既训练了作文,又更好地解读了文本。如在《七颗钻石》中,文章结尾处“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可以引导学生当堂开展想象作文:这时大地上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续写一段文字,并和开头形成对比。

二、在文本内容的延续处进行写作

有的课文中的叙述,我们在学习时还余意未尽,总感觉话没说完,可以将学生的激情和冲动进一步延续下去,这种延续可以使故事得以延续,丰满完整,训练写作,发展学生思维。如《皇帝的新装》,最后皇帝的新装被孩子及所有老百姓揭穿之后,皇帝还会怎么想?怎么做?在《斜塔上的实验》中,实验之前人们议论纷纷,骂声一片,指责满地。最后伽利略的实验成功了,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三、在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处进行写作

许多课文描写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场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情感和体验上的共鸣,学生也可将文本中的阐述回归到自己生活的真实中来,尝试写作。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深课程文本和生活文本间的联系,并善于从文本中吸取精华,回归自己的生活,化文本生活为自己的生活。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是他的外祖母,你童年的朋友又是谁呢?在你的生活中、情感上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在《往事依依》中,于漪老师回忆了她的语文老师的讲课情景,也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他的某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并着重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

四、在文本学习的情感高潮处进行写作

文本是作者充满情感的创作,在师生与文本对话中,要能不断体验作者的激情与思想,引领大家走向深度情感体验,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在文本书写的高潮处,在课堂学习的高潮处,往往是学生最易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得以教育、陶冶情操的地方。抓住这一环节进行小练笔,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也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在《伟人细胞》中,贾里一心想当伟人没当成,一件小事却意外地使他成为明星,让人忍俊不禁。他爸爸对他说:“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那么你又是怎么认为的呢?你又有什么话对他说呢?写一写,再说一说,当然也是写给学生自己的。

五、在文本的“言外之意”处进行写作

古时就提出“兴象”,讲“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到了初中,学生所接触的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总是有一定的隐藏,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要读出文字的味道,品出内在的意蕴。可能许多时候,学生只是一种默会,或者一时无法用语言穷尽,那可以让学生静心凝神,写一写。在写作中思考作者,回味文本,让学生自己的心灵、生活与文本、作者之间不断来回穿梭。例如《社戏》结尾,作者鲁迅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写写作者的真实情感。

六、模仿文本,进行对比仿照写作

朱光潜曾说过:“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即使到初中之后,模仿作文也是O有意义的。文本是最好的范文,可拿文本作范文来分析,看别人是怎么构思和创作的,有哪些优点?课堂教学中师生阅读分析之后可以仿照写作,然后再对比修改提高。大到文体、题材、思想,小到句段、修辞,都可以成为仿照的对象。如学完《本命年的回想》后,可以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的过年经历及家乡习俗,完成后讨论交流并对比一下与原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七、改造与超越文本,进行写作

模仿虽是较好的写作训练,但最终目的要达到创新,而改造与超越文本进行写作则能较好地体现创新。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原生态中深入挖掘,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深入的思考,将文本思想融入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瞬间,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找准训练点,来完对文本思想、内容等方面的改造与深化,建构自己的作文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学了季羡林的作品后,我们知道他认为成功是:天资+勤奋+机遇,还有不少名人对成功的获得有自己的心得。你同意季羡林或者其他名人的意见吗?你自己又有哪些个人的见解呢?可以修改或做些补充,并简要分析。

八、利用文本的“探究与练习”进行写作

课后的“探究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和引导思考,并理解文本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文与课堂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说读写之间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幼时记趣》中,课后第三题安排:到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像这样的练习,在七年级语文课后“探究与练习”中安排了二十多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探究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让教材的安排、学生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立足文本的拓展性写作训练不是孤立的,上例所举往往互相融汇,兼容训练,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写作效果。

古人十分推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 就是说作文的命题与训练要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活动。语文文本教材反映在日常生活上无所不包,表达思想时模糊浑圆,为学生思想的发挥、材料的摄取、手法的借鉴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个性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中寻找思考和概括的事物,进一步深入和挖掘题材,利用文本拓展写作的空间,书写自己的独特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21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