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画造化奇 压却绢与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当石与画一比高下时,谁会以无可争辩的优势胜出?赏石理论家侯桂林先生的《石画造化奇,压却绢与纸》,对这个在赏石界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十分肯定的回答。
当天然奇石和人工书画联袂时,是否会演绎出一番别具风味的“石”情画意?兼具奇石收藏家和书画家的岳恩荣先生以其多年的经历以及奇石和书画作品向我们娓娓道之。
“江山如画”本期话题:石与画的争锋与合作。
2008年10月应邀出席第五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期间,《中华奇石》杂志副主编杨靖女士邀我写一篇关于“类画石”与“画面石”不同称谓及其含义讨论的文章,并转告是夏华炳老师建议我参加讨论的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提笔写了以下文字参与了进来能否说得在理?没有把握,权当凑凑热闹罢了。
一 往事重提
夏华炳先生是我国赏石界贡献突出的理论家之一,也是我接触交流较多的一个好朋友他编著的《奇石学基础》和《赏石理论与实践》两部大作在赏石界受到普遍关注这两本书以及他最近在《中华奇石》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江山如画――画面石欣赏系列专题》(与杨靖副主编共同策划),我都认真拜读过且受益良多。但同时对夏先生书中、文中某些理论观点也存有不同看法,或者说存有根本性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奇石欣赏的性质,即人们对奇石作品美的欣赏是属于艺术欣赏,还仅只是“类艺术欣赏”?与之相关的是,奇石作品是称“天然石品”,还是称“天然造型艺术品”?进而引申出的便是,奇石的美学价值到底仅只是一种自然美,还是一种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形式美?用一句话说便是,奇石欣赏的“类艺术”或“艺术类”的不同观点成为我们之间学术观点上的根本分歧。
以上歧见我同夏先生分别在2004年北京人文大学举办的“首届赏石理论研讨会”和2005年天津宝成集团同《石道》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华夏雅石艺术论坛”上都有过面对面的坦率交锋。当时,针对夏先生等的观点,我分别宣读了题为《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副题为《再谈奇石是不是艺术品》和题为《论观赏石在收藏品中的定位》,副题为《奇石艺术属于天然造型艺术》两篇文章。我在论述中指出:如果坚持诸如“观赏石不是艺术品,奇石不具有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观赏石只是美的反映而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观赏石只是类艺术、类艺术品”或“类艺术就是准艺术,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完全把观赏石当作艺术品对待;奇石出自天然,并非人为创造,因而不是艺术品;奇石欣赏不是艺术欣赏而是类艺术欣赏”等等传统观念不放,其结果只能是将赏石艺术撕裂成一堆似是而非、没有独立品格的艺术的碎片,它永远不能登入大雅之堂,永远只能在艺苑这片天地里,寄人篱下。
以上讨论孰是孰非早已尘埃落定,今天再往事重提,几乎已没了现实意义,但是它与今天展开的“类画石”与“图纹画面石”不同称谓及其含义的讨论似乎又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故不得不旧话重提了。
二 “类画石”同“类艺术”观点同出一辙
在我国赏石界,有不少人对图纹画面石的欣赏、收藏和研究远不及对立体造型石那样追捧,甚至有一些人对画面石艺术还存有某种程度的贬低或歧视(特别是对经过切割打磨的画面石)。
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华奇石》杂志从2008年7月起,连续四期刊登了《江山如画――画面石欣赏系列专题》报导(以下简称《系列专题》),其编者按语明白无误地写到:“画面石,又称图纹石……对画面石进行深入、系统地欣赏,研究与探讨,无疑是建立和研究奇石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此,我特别高兴和赞赏,因为我自身是既热衷造型石的欣赏、收藏并进行着“赏石艺术学”研究的,同时也钟情于图纹画面石的艺术欣赏、收藏和研究本来,画面石(或称图纹画面石)这个称谓在赏石界早已约定俗成,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观赏石鉴评标准》里对图纹画面石的含义、特征都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图纹石是以体现绘画艺术感为主的、构成各种形态的图案和纹理的观赏石……图纹石包括图案石,纹理石和文字石。”然而,夏先生在《系列专题》已发表过的四篇文章,其中三篇仍将画面石称作“类画石”,如《论类画石欣赏》、《怎样发现类画石的最高观赏价值》和《论类画石的构图》,仅一篇标题为《长江雨花石》。夏先生一论再论“类画石”,而不称“图纹画面石”,是与他对奇石欣赏的性质“不是艺术”而只是“类艺术”的理论观点一脉相承的。他现在的文章仍坚持说“类画石欣赏属于类艺术欣赏的性质……古代的类画石主要有大理石、雨花石,现代的类画石主要有长江石、黄河石、雨花石、大理石、草花石”。如此说来,一切具有图纹画面的奇石(包括文字石)统统是“类画石”。夏先生的这种别出心裁的理论思维同《系列专题》编者按语的理论界定在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是自设框框、自我否定的。但是我对夏先生的执著、坚持己见的精神还是敬重的。
三 天工画面石,画工不得比
怎样解读“类画石”呢?夏先生文中说:“类似绘画画面的奇石称为类画石”。他在先前的文章中解释这个“类”字时写到:“类,即类似的意思,类似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是,不是,又好像是,似是而非,另一层意思是:是,但又不完全是,某些地方是,但根本上不是。”这个“根本上不是”一语道破了他自己最核心的理论观点,即类似人工绘画的天然石画(图纹画面石),从根本上讲就不能称作画面石,而只有人工涂抹的绘画才可称作绘画,因为“类似”即不是。
我们都知道,精美的图纹画面石是属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石质艺术品。它的图纹画面在未被人发现之前是纯属自然的,一经发现,特别是经赏石艺术家们的审美发现,就不仅有自然美的本色,而且具备了“超自然”的人工绘画艺术的特征。
我的研究证明,一切“画面”,无论是人工绘制的,还是天然石画,都是由色调、图案、纹样和某种形象构成的。而一切的图案、纹样和形象,又都是由点、线条、块面,色彩、肌理、构图等因素(技法)的应用来表现物象,表达意境,为抒发人的思想和感情服务,只不过人工绘画所用的工具为笔墨纸(或绢)砚(技法上称“笔墨”)。而天然石画是石头所富含的有色矿物质在各种合力作用下,呈纹层、条带、团块排列,因奇巧偶然而成为鬼斧神工、变幻莫测的图纹画面后又被人发现的。天然石画的形成时间远早于人工绘画的历史(比人工绘画早几千、几万甚至几亿年),因此,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意大利人)也不得不承认:“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的唯一模仿者……并且是自然的合法女儿,因为它是由自然产生的……因为一切可见的事物一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女儿又孕育了绘画”。
意大利艺术家如是说,中国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明代见多识广的旅行家徐霞客在看到切磨成片的云南大理山水画面石后,就曾激动地说:“块块皆奇,俱绝妙着色山水,危峰断壑、飞瀑随云,雪崖映水,层叠远近,不特五色,灿然而已……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清代学者谢堑看过石画后也说:“……故悟天工所以能胜人工者是也。”阮元咏大理石画诗句(摘精典名句)云:“点苍山里石,画绘皆天生既谢缣楮质,岂许丹青争”;“人力不能到,始识天有功”。阮元对坡命名的太行山“雪浪石”石画也有诗云:“太行石画如雪屯,人巧不到天工尊”。如上石画论者还有许多,举不胜举。
2008年7月我受聘担任第二届昆明东盟石博会奇石展会评委时,看到几块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美轮美奂的精品天然石画,它们的艺术效果令我非常惊讶,特别是几幅“云雾山水图”,画面上那弥天漫谷的云雾、绚丽多姿的云彩、虚无飘缈的云烟、异彩纷呈的云影、隐隐约约朦胧若即的山峰,真是任想象在上面得到了无比的张扬,诗情画意在上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当时就想说:人工笔墨难以企及,“类画石”一说可以休矣,应该说人工绘制的水墨山水画才类似此天然石画呢!
人工绘画远不及天工绘就的图画。人工绘画虽可努力达到“巧夺天工”的境界,但仍然不及天造地化、鬼斧神工的天然石画。人工绘画只能是自然美的反映,“巧夺”还是得从自然画面中夺得。
更为公允地说,人工绘画是自然美的能动反映,但它仍然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画论),然后才可能有“高于天然物质之上的画意”。或者说人工绘画与天然石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异趣沟通,殊途同归,统统具有视角审美的文化价值,否则,“巧夺天工”、“鬼斧神工”、“道法自然”等等词汇就是语出无据了一到此,究竟是天然石画类人工绘画,还是人工绘画类天然石画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不知尊敬的夏先生又怎么想了。
二00八年十一月九日于文源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