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格拉底美育观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格拉底美育观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苏格拉底美育思想主要涉及到了诗(悲剧诗、喜剧诗、史诗等)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样式,涉及到了美的本质、美感、修辞、文艺教育等美学范畴。他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提出了美的相对原则,要求美应当具有效用,在这个基础上对艺术反应人的心灵内容及其反作用力提出了见解,将教育与人的德性的建构、知性的塑造和它的社会功能相联系。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育;思想;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64-01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他的美育思想在他阐发自己哲学思想过程中展开的,也是在提问中展开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美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卷二、卷三、卷十)、《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斐利布斯篇》,其中主要涉及到了诗(悲剧诗、喜剧诗、史诗等)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样式,涉及到了美的本质、美感、修辞、文艺教育等美学范畴,尤其是在《理想国》(卷二、卷三)中集中讨论了诗与音乐的教育功能。他的美学核心思想即美从效用出发,有用就美,有害就丑,辩证地探讨了美的相对性,结合社会科学的诸多知识,而在此之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美学问题,力求要在自然科学中解释美的含义,到了苏格拉底才开始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待美学问题,在社会中定义美,他和在此之后的诸多哲学家一样把作为哲学的美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故而苏格拉底也被视为“人类学美学的始祖”(《西方美学史教程》李醒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6)。他的美育观念离不开他的美学思想,同样凸显了人之主体性原则。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方法”,它指的是在解决一个命题的时候采取师生问答的形式,所以又叫“问答法”,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如同助产婆一样,虽不是自己生育,但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他的美育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产生的。这样的观念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易于掌握理解的特征,尤其是对于极其不确定的美的问题的探讨,更需要细致入微的把握,而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的灵活性正适用于对于此类问题的把握,同时也让受教育者感同身受,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美育的具体体现。以这个方法为出发点,苏格拉底对美育,尤其是艺术的教化功能做出了最具原初形态的观念判定,并影响着几千年的美育观念。

在《理想国》中,诗和音乐只属于,而非理智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它们不能带给人真理,不仅仅是这样,它们还迎合人的,破坏理性的法则,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教育,从而艺术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显然,苏格拉底将美与善、用等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他的功用主义的美育学说。艺术直接关系到了统治者的教育问题,对国家及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苏格拉底看来,比如绘画,它不仅是对可见的对象的模仿,而且可以是理想对象的模仿,这个时候就有了心灵的参与,它主要表现“精神方面的特征,如面部和眼里的各种神色,各种性格特征和情感。”(《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p21)画家不光模仿表象,而且模仿表象背后的心灵,使得表象表现人的内心,从而让艺术逼真生动,但与此同时,艺术也具有了道德说教的功能,于是艺术此时应当转向道德理想的完善和心灵的崇高,表现这样的表象才能提高艺术的艺术性,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与此同时,艺术反应的美应当首先是和善的观念联接在一起的,这样为了达到教化的目的,艺术就不能反映出消极的一面给人看,而是反应具有道德积极意义的方面,尤其是在儿童身上。儿童性格的形成就是从所受的教育开始,决定了他往后的生活及他的生活对国家的影响,其后的柏拉图发挥了他的观念,并将其列为审美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柏拉图从国家利益和人生的角度出发考察审美的教育功能,要求艺术必须有利于国家和人生,对于对罪恶、放荡、等负面因素的模仿是不准带入他的城邦的,它破坏了四周健康有益的环境。

“我说关于每件东西都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模仿。”(《柏拉图文艺对话录》p63)苏格拉底认为物的特性具有这三层,模仿即是一种特殊的技艺方式,对于模仿这种技艺来讲,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根据普通无知群众所认为美的来模仿”,苏格拉底形成了早期的模仿说,采用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来解释艺术的起源问题,认为模仿不是抄袭,画家雕塑家当“表现出心灵状态”,使人考到觉得是种活在的形象,这一切得以具备的基本条件都在自然之中可以找到,同时艺术的美可以比现实的美更高更真实。这提高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为审美教育的发展奠基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即它应当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影响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改善。

虽然在很多方面苏格拉底把美等同于效用,但这也不美的根本品质,有用的东西之所以美,还具有它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美的基础与根本,它将审美价值体系强化了起来。苏格拉底的合目的性是事物的逻辑原则,同样美也是合目的的,这个合乎的目的就是有用的,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够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但美和善只是在内形式上是有区分的,所以美具有自己独立的形式,模仿只能模仿事物美的一面,而善是借助美来显现的,在艺术中做到尽善尽美就能起到启人心智的教化作用。

总之,苏格拉底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提出了美的相对原则,要求美应当具有效用,在这个基础上对艺术反应人的心灵内容及其反作用力提出了见解,将教育与人的德性的建构、知性的塑造和它的社会功能联系起来,一直影响着几千年来的美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郑维铭.人生・社会・道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