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教师的“渗透力”在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教师的“渗透力”在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是重视体味感知和熏陶的课堂,是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课堂,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课堂。语文教师更要教出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特色。片面地强调将课堂归还学生,消解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失去语文教师本身诗意与个性的存在。

最近看到流行词“渗透力”,若有所思,我想一节有效的课堂,将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教师的“渗透”无疑是一节语文课精彩生成的最好保障。那么,在课堂的满目云山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渗透”,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 课堂对话中巧妙“渗透”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融入教育对象中,避免师生精神和情感的分离。”因此在课堂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对话中适时插入你的看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或与学生争鸣,那是美妙无比的。

1.在精彩生成中“渗透”

语文教学本身不是传递教师的知识的某种程序操作,而是立足于教会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领域的运用,重构所要理解的文本。生活的存在,教师的存在,学生的存在,课本的存在,必须通过师生的对话,发生碰撞。

记得曾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让学生找出三句酒客戏弄孔乙己偷东西的话。

生:(读第一句)“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生:(读第二句)“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生:(读第三句)“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师:(提问读第一句同学)大庭广众之下,酒客为何叫着说道?

生:渴望让所有的酒客都听到。

师:目的仅仅是让其他酒客听到吗?

生:让酒客知道孔乙己又偷东西了。

师:(提问读第二句的同学)你为什么嚷啊?

生:因为刚才孔乙己没反应,所以再嚷,让所有人都听到。

师:你觉得自己嚷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样。

师:那让老师来示范一下:“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故意压低嗓门的读)你觉得老师嚷得怎么样?

生:太低了,应该高声一点。

师:(再范读一遍,但老师凶狠地读)你觉得老师这样读得可以吗?请同学点评。

生:(哈哈大笑)太凶了吧,当时酒客是在嘲笑孔乙己,应该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才对。

师:噢,那你读一读吧!

生:(以嘲讽的口气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以上的教学片断让我回味无穷,面对《孔乙己》那深刻艰涩的作品,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可能无法适应,导致气氛紧张,当老师故意用沙哑的声音来读这句话时,学生私底下就觉得好笑,原来老师也这样幽默。学生因此而感到轻松。当课堂气氛一轻松,学生的智慧就被开启了,他们很快意识到酒客是在嘲笑孔乙己,他们是那么无聊与冷酷,反应出旧社会世态炎凉。此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被学生很快地破译了。这不得不归功于语文老师的积极参与,主动投入。他的幽默“渗透”就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打破一切沉闷的气氛,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的笑声就证明了这一点。

2.在高潮对话中“渗透”

被选入人教版课本中的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他们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学生要想理解得深入,需要引导得深入。特别是在揭示主题这个重要阶段,学生的理解就需要老师的鼎力相助了,老师的适时“渗透”宛如拨云见日,让学生肤浅或不成熟的见解在师生对话中柳暗花明。有一位老师执教《杨修之死》,接近尾声时,他非常巧妙地问学生: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将怎样与狡猾的曹操相处才平安无事呢?

生:杨修应该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了!

师:不要太张扬,这岂不与我们今天张扬的个性相矛盾吗?

生:我是说在猜疑的人面前不能太张扬。

师:老师是认为张扬是可以的,只是不能过了头。若是过了头,就跟文中的“恃才放旷”的“放旷”一样,也就是变成了张狂,而我们是不能张狂的。

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上主题:张扬不张狂

从以上的课堂片断我们已经感受到由于老师的第一次“渗透”,全新的主题开始被揭示,而且揭示得水到渠成。但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渗透”,问:假如杨修的身边多一些像你们一样的好朋友,经常提醒他,杨修就不会只在34岁就中止了生命,可怜啊!他死后葬身在华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附近,仅存墓碑一座,墓碑上只刻了7个字——汉主簿杨修之墓。生前才华横溢,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古今行人少问津,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悲。下面我请同学拿出笔,给这块墓碑写点东西。

此时老师播放悲凉音乐,让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学生写出了好多精彩纷呈的墓志铭。

如:可怜可怜,踌躇满志人先死;悲惨悲惨,君乃才人未遇明君。活该活该,招摇张狂需有路。

又如:才华横溢做主簿,恃才放旷保命难!

到此为止,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了文本,语文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文本朗读中巧妙“渗透”

语文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现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现语文教师的特质。

1.在集体演读中“渗透”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诗歌是可以用来进行集体朗诵的,这就需要进行朗读设计。集体演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加的群情激动、撼动心灵的朗读活动,是一种偶尔可用的精美动人的课文诵读形式。这种活动类似于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非常有凝聚力、震撼力。这样的朗读活动若安排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尾声,以优美的气韵形成教学高潮,将给人留下深刻的美感和久远的回味。

下面就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演绎而产生的《星星变奏曲》的群情飞扬的集体演读实例。

(女领)星星变奏曲

江河

(男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领)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女合)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众合)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在这样的一段集体演读中,因为有语文老师的积极渗透,激情“渗透”,使得气氛活跃,场景动人,有着优美的意境,传达出美好的希望,表现出诗意的语文味,既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2.在重章叠唱中“渗透”

“重章”原本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叠唱”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觉。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将这一技巧借用到语文课的朗读中,同样起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授课《蒹葭》时,她就是采用了这种歌唱技艺的。

当学生讲到这篇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时,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要求一生合作,进行轮读。生读“蒹葭苍苍”,师慢两拍紧跟着读“蒹葭苍苍”;生又读“白露为霜”,师慢两拍紧跟着读“白露为霜”,就这样依次轮回读完。读完之后,再反复读第一节,生读“蒹葭苍苍”,老师紧跟着响应读“苍苍”,生读“白露为霜”,师又紧跟着响应读“为霜”。就这样,叠唱下去,唱完第一节。这一过程中,语文老师激情地“渗透”,用情地朗诵,叠唱式地朗读,推波助澜,层层推进,一波三折,回环往复,在反复吟唱中蕴藏变化,形式的整齐与内容的差异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老师读得入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个课堂生出隽永的语文味。师生之间巧妙地配合完毕之后,学生热烈鼓掌,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那凄迷苍茫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 、课堂写作中巧妙“渗透”

有人说:“作文无定法,它是随性的。”我觉得不然,作文教学最需的就是教师的“渗透”,教师若能在形式方法或措词造句上多多指点,那么学生作文也就轻松自如了。

1.在形式方法上“渗透”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不懂方法训练,有如盲人骑瞎马,瞎碰乱闯,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从模仿开始,教给学生作文方法。我喜欢在上课之前读读美文,喜欢推荐一些形式巧妙、内容丰富的文章,读后让学生模仿着写。不断变化的方式,会不断地让学生保持写作新鲜感。模仿多了,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趁机在教室里布置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效果愈加显著,如佳作交流园、自我展示栏等;再组织一些比赛、课前三分钟演讲,创造机会参加投稿发表……都有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和增强。

2.在措词造句上“渗透”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是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云、历史沧桑、人生浮沉、天地万物、中外古今,上下数千载,纵横几万里。小至尺水微澜,大至宇宙裂变……无不是语文世界里的一朵浪花或一汪海洋,一片绿叶或一方森林。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而这无比精彩的外部世界在经过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关照、折射后,再用生花的妙笔去描绘再现,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分享,则是乐中之乐,美中之美!这生花妙笔的呈现是需要语文老师在措辞造句上,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中,多做典范,多多“渗透”,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是热闹的冷漠者,活跃的麻木者,而是装着生命的热情者。我们的心中装着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人与人平等交流的希望,装着不怕被排斥的精神追求。我们恰到好处地“渗透”,将让个体的生命得到更新,学生的生命获得发展,语文的生命走向“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盎然!

(作者单位:绍兴县湖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