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性强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兴领域,但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将给银行带来许多风险,特别是涉及衍生品的中间业务具有很大的风险。文章探讨中间业务的风险类别及国外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度量方法,并给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把握提升和运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正确方向;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度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087-04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增强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创造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性强、利润丰厚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兴领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往往建立在其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之上,其业务成本较低,是银行凭借着自身在资金、信息、信誉、技术和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以人和中间人的身份通过替客户办理咨询、担保、收付、租赁、等委托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从传统业务到中间业务,银行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业务活动参与者;在中间业务中,银行扮演的是中介或的角色而并非业务活动的参与者。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一直到1980年并未建立真正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未真正起步,1980年后才陆续成立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但其业务范围仍局限在传统业务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以发展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我国商业银行才正式发展其中间业务,具体表现为信用卡、国际结算业务等在数量方面的增加。在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专业银行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型,中间业务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94年8月,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第一个中间业务职能部门,中国建设银行委托部的成立,确立了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的支柱作用,中间业务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于2001年7月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进行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存在诸如无序竞争等的问题,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制度、政策、法律及市场等的不完善直接相关。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以证券、银行业务及保险的混合体为主,而中间业务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在限制中间业务创新的同时,直接导致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无序竞争。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环境下,由于缺少统一的定价标准,为了争夺客户,银行往往采取在中间业务环节少收或不收费的极端方法,如此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占比不足其总资产的18%,而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占比均在40%左右。因此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亟待加强。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差异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与资产、负债并重的三大业务之一,其收入成为除利息以外的主要来源。而我国中间业务仍只是资产和负债业务的附属业务,仅仅是弥补利润增长的手段。因此,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应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提高中间业务在业务经营领域的地位,开拓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息收入以外的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无论在中间业务品种、收入、专业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已历经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我国中间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正视存在的差距对进一步确立今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战略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都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有过论述,总结起来,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有: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增强银行资金流动性、分散业务风险;可以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发挥联动效应;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要求。

二、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间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从而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大多集中在与信用有关的业务上。这些业务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在一定条件下有转化成实际资产和负债的风险,从而会导致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相偏离,使银行蒙受相关损失。因此,这类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开发过程中应该重点防范的。与之相对应的中间业务还有非信用类业务,例如咨询顾问类、类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通常是通过利用银行的现有资源,向不同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而无需动用银行资金,因此这类业务不会对商业银行的实际资产负债表带来任何压力。

(一)中间业务风险的类别

在我国,中间业务在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曾被误认为是零风险业务。但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众多创新型的中间业务也在不断发展,随之风险也会产生。本文主要从中间业务风险产生的机理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根据风险产生的机理,可将中间业务风险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1)。

(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的重要性

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指的是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使其运作符合法律规范,并使商业银行朝着稳健运行的方向健康前进。随着中间业务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产品市场上的巨额亏损事件屡屡发生。

这些巨额亏损事件的背后隐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外部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大大弱化,相对于不断飞跃发展的银行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外部的监管措施明显跟不上步伐。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事件的风险干扰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冲击,商业银行破产事件数量急剧攀升。因此,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中间业务特别是创新型业务风险的监管。

三、风险度量方法

(一)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在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中较为集中。衡量银行市场风险的主要方法有标准法SA(Standard Approach)、内部模型法IMF(Internal Model Approach)以及预先承诺法PCA(Pre-commitment Approach)等方法。内部模型法IMF广泛应用于各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中,它准许商业银行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内部自由的风险计量手段来决定自身的风险暴露程度和充足资本保证金的大小。内部模型法是以风险估算法VAR(Value At Risk)作为核算基础,来估算银行交易敞口所面临的全部实质性风险。

VAR作为一种借助现代数理技术估算金融风险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世界各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可。VAR是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目标时段下预期的最大损失(或最坏情况下的损失),VAR不仅可以评估和管理个别资产或资产组合的风险,还可用于金融监管,其优点是实现了风险量化,缺点是不能排除小概率事件造成极大损失的可能性。VAR估算中需要选取基本时间段和置信水平,对于投资占比比较高的商业银行一般选择1天,而对置信水平的选择则取决于公司对风险的回避程度及超过VAR的损失成本。回避程度越高,表明弥补损失所需的资本量越大,从而置信水平就越高。基于VAR法的内部模型方法虽然比标准法更为灵活和准确,但当在一定置信水平上的实际值超过VAR值时,在短期内将无法判断是偶然因素还是模型问题导致的结果,验证过程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也给其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信用风险常存在于类、银行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等中间业务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信用质量的变化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需要构造性方法来解释由于信用质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信用工具价值的波动性。

信用风险模型是用非定量测度信用风险的工具,包括四个要素:违约概率、违约损失、期限和违约暴露。违约概率度量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分为条件概率和无条件概率两类,一般考虑无条件违约概率。违约损失是合约义务人违约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违约损失因中间业务产品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期限越短,违约风险越小,因此期限是银行用来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便于不同期限产品信用风险组合分析,信用风险模型一般选择1年作为研究时段。违约暴露是由于违约事件的出现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合约值,违约暴露与合约现值相关,还涉及合约价值的未来变化。在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暴露通常用一年内中间业务中的违约风险现金流来表示。商业银行通过构建信用模型VAR分析及现金流量分析,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对中间业务各个环节与自身的资本运营状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可以对中间业务中每一个合约义务人的信用质量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据此决定服务的额度和价格,防范风险并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信用风险模型可以对银行的业务实施多样化组合,实现一定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的敞口头寸,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

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业务发展和承担的风险必须与其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以实现安全和盈利的平衡。在进入更高风险领域时,必须寻求充分的安全保障,把风险控制放到突出地位,完善业务、风险和审计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的治理架构。综合考虑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强调长期价值的经营理念,注重风险文化的培育,避免激励短期化及其导致的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创新中,坚持以了解业务的风险为前提。

(二)把握提升和运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正确方向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日益复杂化,而模型方法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可能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一是模型设计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过于乐观的主观理念会低估市场风险,造成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二是模型对系统性风险无法准确度量,而系统性风险往往会加剧银行的脆弱性;三是现代风险管理大多基于统计数据和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对历史数据要求较高,很多创新型中间业务产品自然难以满足,而采用正态分布假设的模型难以准确预警低频率的高风险事件。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时,应杜绝唯模型论,将有效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全面客观地揭示风险。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存在战略趋同、业务趋同、结构趋同等问题,而国内金融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较为落后,潜藏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关注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需要的系统风险管理体系。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日常中间业务经营行为的监管,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建立动态风险管理机制,及早发现和控制风险。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产生和传递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金融监管必须与金融创新进程相适应,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建立各行业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