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今天,你用什么来拍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平民影像的漫长等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电影摄影机都是庞大而沉重的大家伙,拍摄时还会发出嗡嗡的噪音,难以进行同期录音,所以很少在早期电影中看到移动镜头,现场同期声更是奢望。但是当二战以后16毫米和8毫米摄影机的普及,以及便携的同期录音设备出现,促进了电影美学的一场革命,无论“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些纪录片创作形态,还是各种实验片,都得益于这些技术的进步。
美国家庭70年代拥有8毫米摄影机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据说那时其每年家庭的胶片消耗量就达几百万英尺。拍过《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大片的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小时候就曾经使用8毫米摄影机来拍家庭纪录片、实验片、科幻片等一系列片子。而对于中国的普通百姓来说因为环境条件的制约,拍照都是难得的事情,更不要说拍电影了。
70年代松下和索尼开始的录像机格式之争,以索尼支持的Beta落败于松下的VHS结束,而紧随其后的是这两大主要厂商在家用摄像机领域的VHS和8mm格式之争。在两大厂商因为格式标准的商战上进行白热化争夺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才刚刚迎来改革开放,还没有太多人有条件使用这些模拟摄像机拍摄。直到DV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切。
在两大厂商因为格式标准的商战上进行白热化争夺的时候,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才刚刚迎来改革开放,还没有太多人有条件使用这些模拟摄像机拍摄。直到DV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切。
DV元年,敢拍电影成为可能
经历了模拟时代格式标准的激烈竞争,终于索尼和松下这两大摄像机厂商意识到“合则两利”的道理。在 1993年9月由世界主要录像机生产商组成的“高清晰度数字录像机协会”联合制定“DV格式”这个消费类数字视频统一标准。
1995年7月24日,SONY发表世界上第一台miniDV数码摄像机DCR-VX1000。在电影诞生一百年后,它的出现宣告了DV技术元年的开始,尤其对于没有尝试过国外家用摄影机甜头的中国老百姓,电影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
该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包括手动变焦、手动光圈、快门、白平衡,手动色彩和锐度调节、手动话筒音量输入调节等。配备三片1/3英寸以及41万像素CCD。从此,DV格式以优异的性能、小巧的体积很快占领了民用摄录机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就蚕食了VHS/S-VHS、V8/Hi8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市场。不久SONY的DCR-VX700,松下的NV-DJ1、NV-DR1、AG-EZ1等纷纷上市,在短时间内DV就开始风靡日本,然后在欧美流行,终于在1997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DV同样产生好电影
在人们迎来DV诞生的同一年(1995年),在北欧小国丹麦一群年轻导演聚集起来,发表了著名的“Dogma十条”。这批导演遵循Dogma原则用DV摄像机拍摄出《家宴》、《》 等一系列优秀故事片。《家宴》是得到Dogma认证的第一部影片,全片用手提DV摄制完成,而且整个摄制组才五个人,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吴文光用Canon-XL1走入一个流动大棚歌舞团,成就了《江湖》;杨天乙拿着Panasonic EZ1走入住所周边的老人中间,完成了纪录片《老头》;王兵同样带着EZ1走入曾见证中国老工业辉煌的厂区,完成其9个小时鸿篇巨制的纪录片《铁西区》;贾樟柯用SONYPD-150拍摄了《公共场所》。
可以说DV一路走来成就了一批导演,诞生了一批优秀的DV电影,而同样一些经典机型成就了DV的神话。
Canon XL1
佳能的这款机型诞生于1996年,刚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强大的功能,使得松下和索尼两家传统厂商的产品黯然失色,还因此夺得当年工业设计大奖。它配有1/3英寸3CCD成像系统,提供画质达到625线,而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通过转接口配合佳能XL系列及35毫米相机的EF系列镜头,可以在24毫米至2160毫米的焦距范围中自由选择。
Sony PD-150P
索尼后来居上,推出PD150P,具有DV/DVCAM两种制式,深受新闻工作者、纪录片制作人的青睐。它可提供数码摄录系统530线水平解像度,配有3.5英寸清晰度彩色LCD监视器,12倍光学变焦。PD150P拥有16比特双声道和12比特四声道输入模式可供选择。150良好的口碑使索尼还在几年后在其基础上推出了升级版本190P,可见这款机型有多么经典和深入人心。
Panasonic AG-DVC180
这款和Sony PD-150P一样在独立制作人和电视台中拥有广泛用户群,尤其是它具有25P逐行扫描拍摄的影片模式和与胶片类似的伽玛校正,可以拍摄出类似电影胶片那样的效果。另外,其广角端通过将焦距拓展到4.5毫米(相当于35毫米镜头上的32.5毫米),完全可以满足新闻特写、小房间拍摄的需求,而不需要另带广角镜头。
虽然DV的出现才经过短短十来年,但是其技术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格式标准从标清到高清,存储介质从DV带到DVD光盘、微硬盘、存储卡、P2半导体卡,DV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我们不断见证着高科技在DV发展中起到的巨大变化。
伴随DV发展步伐的是电脑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这里不能不提到紧随DV标准出现的一种由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制订的数码传输标准IEEE1394,又被称为“Firelink(火线)”或者“i.link”。IEEE1394属于高速串行总线标准,DV标准和1394标准的出现可谓珠联璧合,缺了哪一样对于“人人敢于拍电影”都会成为奢谈。通过1394接口把电脑和摄像机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图像和声音的无损传输,把记录在DV带上的数字信号复制到电脑里进行再编辑。
如今的1394卡已经廉价到只要100元左右,家用完全足够。如果对于专业工作室因为字幕和特技生成的速度要求,可以配置一块非编卡,通过卡内部的芯片进行硬件处理,而不单靠软件处理,可以实现各种特技和字幕的实时预览和实时输出。常见的非编卡生产厂商有Matriox、Canopus、品尼高、DPS等。
非编软件这几年给人们的选择也是越来越多,不同人群针对不同的制作需要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非编软件。Adobe公司的Premiere系列软件,Sony的Sony vegas,友立的专业级编辑软件 Ulead Media Studio Pro和普及型软件会声会影,苹果公司的Final Cut Pro,Avid的Avid Media Composer和Avid Xpress,Canopus的Edius等等。非编软件和其他后期合成软件数不胜数,厂商都会不断推出软件的升级版本,以支持更多的视频格式,增强用户的易用性,提供越来越强大的色彩调整、字幕、特效功能等。
如果说非编系统出现的头些年,人们还要忍受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成的漫长等待、可供选择的特效不多等弊端,那么随着近几年电脑性能的飞速提高和价格的下降,配置一台非编系统已经是相当便宜的事情,不仅很多影视工作者把工作搬到了家中,就是原来对影像一窍不通的人也开始学着通过电脑剪辑自己的小电影。
数码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摄像机”
中国老百姓没有赶上美国家庭曾经普及的8毫米摄影机,而直接赶上了数码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摄像机”,人人能够拍电影,人人敢去拍电影。手机不同于DV,更加小巧轻便随身携带,被摄对象的排斥心理大大减小,感情的流露也会更加真切。除了手机本身的费用和所需要的存储卡,成本几乎是零。
连一些专业人士也意识到手机拍摄电影的可能性。美国的波士顿大学甚至开设了“手机视频”课程,聘请导演来教学生如果用手机来拍摄“微型电影”。意大利的两个导演甚至用诺基亚N90完成了一部长达93分钟的纪录片《新爱的集合》。
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廖宇副教授在手机上完成整个拍摄剪辑过程的国内第一部手机电影《苹果》。陈廖宇创作《苹果》使用的是索爱K750c,这是2005年当时国内首部200万像素手机,具有自动对焦功能,并且赢得了“欧洲影像奥斯卡”TIPA专业摄影大奖。
不仅手机成了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必需品,连数码相机也早已成了最寻常的家用产品,并且把其副业――视频摄录功能同样发挥得有声有色,使得人们在出门旅游的时候可以只携带一个机器就完成照片和视频的拍摄。
对于网络视频聊天中使用到的摄像头也不要忽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制作出吸引人的小电影。如今为人熟悉的网络名人后舍男生、dodolook都是因为视频博客而诞生出来的明星。这些被专业人士不屑一顾的小玩意儿会有如此多的观众,甚至会因此盈利。
播客时代的电影传播
人们现在拍摄电影的工具可谓越来越多,当然不止于自己观看,更多时候需要与朋友分享,甚至是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分享。过去电影的发行放映完全垄断在那些电影发行商、院线手里,费劲苦心完成的电影没有渠道发行放映也很正常。
如今刚刚才录制下来的视频片段,马上就可以回放出来,制作出自己影片的拷贝,发给亲朋好友。甚至只要有音像出版商愿意发行,您的作品就能为您带来收入。在这个网络时代,宽带上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使得人们时刻处于一张数字的网络中,一些心怀电影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了一条崭新的电影拍摄传播之路。Youtube、土豆网、我乐网、六间房等众多国内外的视频网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影片上传上来,其惊人的点击率更标示着网络时代巨大的观众群,他们不再需要进电影院就能看到您拍摄的电影。未来不久的3G时代,人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影片通过手机网络发送给朋友,或者上传到内容提供商的空间,让更多的人能在线或者下载观看。
为科技助产士欢呼
因为科技的进步,19世纪诞生了电影,20世纪诞生了电脑、DV、DC、手机这些数码产品,并且还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它们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人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看一则新闻,继今年7月初柯达在“摒弃传统技术,走向数码影像时代”的口号下炸毁9号、23号、50号生产传统影像材料的厂房之后,10月初柯达再次炸毁工业园里的两座百年老厂房65号和69号。其中的69号厂房高200英尺,被工人们戏称为“水墙”,它曾用以阻隔胶片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灰尘。和上次一样,记录本次爆炸过程的是柯达自己生产的相机。
这是不是至少能够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不是人的感情所能抗拒,不管您承认不承认这些非胶片拍摄的电影,但是人人敢拍的时代确实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