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曾荫权李泽楷刘德华 谱写香港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曾荫权李泽楷刘德华 谱写香港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香港的传奇,由无数香港面孔、香港符号、香港故事写成。平民特首曾荫权,娱乐圈的劳模刘德华,“小超人”李泽楷……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香港精神

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领军“四小龙”。全球华人第一富豪在此产生,新时代的香港青年正崭露头角,影视音乐产业造就全球流行文化的香港经典……

此时,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香港精神已随香港影视、商人和资本传入内地。回归十一载,繁华街市,依旧太平。多少人来来往往,在这个都市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曾荫权:港仔特首“做好这份工”

2007年7月1日上午,香港会展中心,面向国旗、区旗, 63岁的曾荫权再次举起右手,用普通话郑重宣誓:“本人曾荫权,谨此宣誓,本人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定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尽忠职守,遵守法律,廉洁奉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6月16日在第二任行政长官补选中曾荫权因是惟一获得有效提名的候选人而自动当选。国务院总理曾以《论语》中的话相赠曾荫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再度高票当选香港特首。

在曾荫权首次当选特首时,央视记者白岩松曾问他:“当您离开特首这个位置时,您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

曾荫权淡淡一笑:“如果香港的市民说,他是一个好的香港仔,发了一场好的香港梦,那我便可以欣慰了。”

曾荫权喜欢戴着领结(英文:bowtie)西装笔挺在各种场合亮相。据称曾荫权家里放置了超过100个领结,香港媒体因此乐于称其为“煲呔曾”,很多香港市民认为曾荫权极具个性色彩,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沉闷,领结是一种开明、打破的表现。

他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不是乖乖仔,小时候经常挨打。1957年曾荫权考入了富家子弟云集的香港华仁书院,学费却靠自己到夜校去教课和当家教来赚取。20岁的曾荫权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寒,止步于大学门前转身当了一名医药推销员帮父亲供养弟妹,1966年再次参考,才敲开了公务员的大门。1981年,曾荫权到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硕士学位。似乎这些都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生。但是这份经历却拉近了他和普通香港人的距离,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人比曾荫权离他们更近,曾荫权就在他们身边。

就在香港回归一年之后,金融风暴袭击了香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大量抛售港元,恒生指数一年中狂跌一万点。这只“金融大鳄”发动大规模抛售港元行动,造成港元急跌,港股下挫,香港经济陷入危机。在关键时刻,港府大幅调高利率,并动用外汇储备大量购入港股,中央也多次力挺香港。经过14天的“肉搏”,港府终成功击退炒家。领衔打击金融大鳄的,正是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

在这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金融大战中,曾荫权一战成名,将香港经济带出谷底,市民的支持率随即迅速上升。可以说,是他强硬果断又善于应变、内敛低调又敢于承担的行事风格,成就了这桩得民心之举。

从推销员到特首,曾荫权一路走来。他的成功,恰似香港几十年来由渔村到都市成功转变的缩影,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这是香港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香港,曾荫权信心十足,“他们有一股很大的力量,他们有永不言败的心理,斗志很强。特别是困难的时候,他们可以埋怨,讲了很多苦,但是他们继续地做下去。我对香港人有个信任感,我感到代表他们是我的骄傲,所以这几十年有这个一贯的信心跟着我,对我是很大的动力。”

李嘉诚:最美的香港梦

在香港,经常可以看到满头白发的老翁精神抖擞地开着一辆大巴士。如果在另一个城市,那年纪可能早呆在家里含饴弄孙了。但在香港,没有人觉得奇怪。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大都市里,白手起家、努力工作最终功成名就成为永恒的香港梦。这个梦,李嘉诚实现了并将它延续……

李嘉诚离不开香港,他是和香港的经济一起成长,香港成就了他;香港也离不开他,他缔造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香港制造”神话。

李嘉诚初到香港时,家难国难不期而至:少年丧父、香港沦陷。从倒茶扫地的学徒做起,到“行街仔”推销员,伴随着香港的经济腾飞,他凭着对商机的敏感和不懈的坚持、努力,长江实业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成为富可敌国的华人首富。无论打江山还是坐江山,李嘉诚绝对务实的作风,在芸芸有钱人中别树一帜。亲力亲为,不爱夸耀财富,言行低调,平日所穿的都不是什么名牌衣服,甚至能代表富豪身份的名贵手表,他都一概不爱,平日只戴电子胶表,且永远比别人调快15分钟,以示重视时间。他甚至希望两个儿子也能像他一样,了解其中的真谛,不要含着金钥匙长大,不要靠运气,而是切切实实地去为自己将来的命运奋战不懈。

但他对做善事绝不吝啬,动辄亿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在《论语》里教勉学生的说话,也是香港一代富豪李嘉诚的座右铭。这位香港首富2006年宣布将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约500亿港币注入自己专门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再次实践他的座右铭。“金钱不是衡量财富的准则,更不能决定生命的价值”,李嘉诚坚持“取诸社会,还诸社会”,设立了被他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基金会”,精心呵护其发展壮大,以实现自己“奉献家国桑梓”的夙愿。很多认识李嘉诚的人都说,他是个不忘本的人。在面对很多传媒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时,李嘉诚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在外界眼里,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在有些人眼里,他是遇到了良好的机遇,是时势所造的英雄。香港人说,李嘉诚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香港文化的成功。香港人称李嘉诚为“超人”,不是因为他成功的结果,而是他奋斗的过程。在香港人眼里,李嘉诚的成功更多是因为他的努力、他的不断学习和他的慈善。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飘流不定,有正确的坐标,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经历逆境与顺境,才能深深体会到做人的意义,并非单是赚钱那样简单。

刘德华:一只牛的异想世界

“一只牛的异想世界”──是什么呢?刘德华的一张新专辑,也许也是华仔的异想世界。

记得不久以前看过刘德华的一本传记,作者在开端是这样写的:在香港,只有两种人不知道刘德华是谁,一种是不懂事的孩子,一种是傻子。刘德华已经到了这样的境界:在将来,无论谁提到香港的电影史,都会提到刘德华,他的流行,他的产量,他的多元化,都是极少有的。他的流行,将跨过几个年代。刘德华一以贯之的超级努力,给了香港人很多的启发,甚至成了香港人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出道前,华仔是美发院的洗头仔,毕业于艺员训练班,文化程度不高。家境贫寒的刘德华,六七岁时,清晨4点多就要起来工作,帮家人卖炒面。他家有一个杂货店,放学回来后一直到晚上10点钟才可以开始做功课,一个半小时做完,12点钟之前睡觉,小小年纪只睡4个小时。就像香港回归十年来所经受的风雨历练,刘德华也不断地经受风雨与历练!

作为一个演员,演技需要靠奖项来评定,这几乎是娱乐圈公认的规则。但这条规则在刘德华身上却似乎失去了作用。他于1999年获得的香港金像奖,并没有让他得到演技上的认同,当时反对他的声音几乎可以淹没支持他的人群。到了2003年的香港金像奖,他败在了梁朝伟手下,但此时支持他的声音却日渐高涨。不管那些声音的起源是出于什么目的,至少我们可以确认一点,这个永远的偶像派早就摆脱了偶像这个浮夸的名词。香港回归的十年应该也可以说成是他不断地在完善自我的十年!

刘德华是香港艺坛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涵盖了阳光与潇洒的气度、敬业与奋斗的精神、无私与仁善的品德等诸多元素。如今,“现象”已然成了当代青年追求的路标在香港。圈内很多人都称刘德华为“刘劳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二三年,刘德华傲视江湖这么多年,仍然屹立不倒靠的应该就是“牛”一样的勤奋。实际上,此时的刘德华,已经不再是作为偶像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我觉得‘香港精神’就是环境不变,信心不变。不要介意外面怎么样,最好做好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人的交替,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都在变迁着。但令世人睁大眼睛惊异的是刘德华这么多年来的始终如一。他似乎有一种超越凡人的力量,多年来斗志不减,锐气不消:始终如一的努力,始终如一的人气,始终如一的辉煌。

我总觉得一个勤奋的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会发生质的飞跃:会达到一种境界,就是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得心应手的境界。达到这个程度之后,他会感到自己在努力的同时,会获得很多快乐,寓娱乐于工作之中,寓工作于娱乐之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很多事情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勤奋也会变得轻松起来。虽然达到这个境界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凭着华仔的“历尽艰辛总把头抬”的精神,他做到了。他今后的路还很长,但他可以继续这样勤奋地、轻松地、愉快地走下去……

李泽楷:二代富豪的商业哲学

据说,李嘉诚给他两个儿子取的名字都富有深意:长子泽钜取“钜,刚铁也;钜,大刚也”之义。次子泽楷取“士之楷模,国之核子也”之义。

李泽楷没有辜负这个名字。

在知识经济时代,每时每刻都能产生一夜暴富的奇迹和神话。凭借在科技界的出色表现和卓越的财富创造能力,李泽楷俨然是年轻一代的财富偶像。

尽管如此,李泽楷的成功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与国际传媒大王默多克斗智,把没有可观利润的香港卫视卖了个好价;领导一家成立只有10个月的小公司,却狂“吞”掉了一家历史超过100年、总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且盈利稳健的老牌大企业;在风云莫测的股市上,300天身价暴增近千亿,甚至于一天之内就赚够了其父亲李嘉诚几十年才能赚得的钱。港人都称其为“小超人”。

从李泽楷身上,亚洲金融风暴后一度迷茫的港人再次看到成功的可能。在他们看来,李泽楷延续着老一代港人缔造的香港梦。

与李嘉诚、李兆基、邵逸夫等引领香港工商业走向世界的一代人相比, 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今日香港青年,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前辈创业的艰辛,也很难感受在动荡不定的时局中求存, 必须常作商业之外考虑的心神煎熬,苦难记忆的缺失使他们能够超出功用目的而去追求事业真正的价值, 而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又使他们的思想不乏人文色彩。他们中虽有衔玉出生的接班人, 但经过回归十年的打磨, 他们已逐渐走出父荫, 以更为主体的身份走向新的历史舞台。

与老一代商业大亨相比,他们的后代知识起点无疑要完善得多。知识背景的不同, 成长环境的迥异, 使香港新一代青年身上呈现出全新的特质。与父辈习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思想相比,他们更喜欢西方规范化的商业制度和文化;与父辈往往一辈子局限于某一两个传统产业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在新兴行业中寻找机会, 并更善于利用资本运作将财富迅速放大;与父辈注重在商业与政治之间寻找某种秩序的平衡相比,他们更强调基于商业自由之上的内心自由。

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成功的过程浓缩, 除了拥有数代香港人在这块土地上励志打下的坚实基础, 香港回归的十年恰是祖国大陆“世界大国”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 亦是相当关键的客观因素。

香港的传奇,由无数香港面孔、香港符号、香港故事写成。它可以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可以是跌宕起伏的股市楼市,可以是温情脉脉的维多利亚海港,可以是平民特首曾荫权,可以是娱乐圈的劳模刘德华,可以是“小超人”李泽楷,甚至还可以是旺角街头的一碗鱼蛋面……香港的传奇在继续,还有N+1种可能。不同的是,今后,被香港称为北方的内地可以蘸取更多的笔墨一同书写续本。

(胡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