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鉴名家名作,发散成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鉴名家名作,发散成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尤其是高三学子的作文,给我们最为直接的印象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飞跃,依然是不尽如人意。这并非是他们不想“深入生活”,写出佳作。每天面对大量作业的轮番“轰炸”,家庭、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规律性路线,导致他们“生活贫乏”。而面对必须迈过高考作文这道坎,高三学子应该如何关注生活,贴近生活呢?

窃以为,借鉴名家名作,不失为一个取巧的良方。名家名作中,拥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诗如画,呼之欲出。而记叙文写作,就是要再现精彩的细节,使得其中的片段像画面一样,最好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总会再现一个或几个感人的场景、片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名家名作的某一部分,以此为突破口,找出其中与我们最为熟悉的结合点,或“于我心有戚戚”之处,以触发我们的灵感,发散我们的思维,由点到面,进行深度上的拓展、广度上的延伸。作为高中学子,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如果能有自己一点点的体验和认知,就可以运用富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成就佳作。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优秀的文章也不会拥有完全相同的思想与表达;一旦使得自己的作文有了相同的思想与表达,即使不是抄袭,也属于雷同,为考场作文之大忌。为此,笔者在此谈一谈如何借鉴名家名作,从名家名作中汲取营养,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学生进行高效仿作,在仿作中成就“自我”,写出佳作。

【名家名作】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

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选自《读者)2007年第23期)

[点评]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依序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之态,各具风姿:春天的洋槐隐绿而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作者用生花妙笔充分展露洋槐的形态美,写出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强的可贵品质,借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散文运用借代、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富有韵味;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诱人的芳香。文中还多处运用叠词,如“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巍巍然郁郁葱葱”等等,使散文更加生动形象,抒情更加细腻入微。散文托物言志,表现做人应该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那么,我们看看下面的两位同学是如何截取槐树的“槐花”意象,以此为点,由点到面,进行发散思维,成就佳作的。

【佳作展示1】

又见槐花开

房羽Q

窗外,皎洁的月光照着院子里的老槐树,也照在张奶奶的心头。干枯的老树皮凹凸不平,似乎记录着世间的沧桑,月光下清晰可见。微风拂来,送来淡淡的槐花香,沁人心脾。

闻着槐花的清香,我想起了邻居张奶奶的故事。她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

听,她又在接电话了。不用说,那是四叔从大洋彼岸打来的问候电话。说起四叔,却和张奶奶家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听说四叔是一个遗孤。

当年一个未婚的知青妈妈因被人抛弃,又见返城无望,愤而自杀后而留下了他。一个弱小而又无助的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但谁也不愿意收留这个两岁的孩子。毕竟,在那样艰难的年代,多一张嘴就多一份负担。更何况又是一个婴儿。那天,当啼哭不停的婴儿被张奶奶抱回家收养时,全村人都瞠目结舌。要知道,当时的张奶奶已经守寡多年,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幼儿,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她起早贪黑,侍弄不到一亩自由田,又养鸡又养鸭,隔三差五的还要去二十多里外赶集,卖掉一批瓜果蔬菜、鸡蛋鸭蛋,来补贴家用。

“你这又是何苦呢,再说这孩子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劝她。

“反正我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张奶奶微笑着,“不在乎多他一个。”

儿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后,她一个不落的先后都把他们送进了学校。张奶奶更加辛苦了,连院子里的老槐树似乎也诉说着她的憔悴。等四叔到了上学年龄,有的劝她不要给四叔上了,有的劝她让快上高中的老大或老二回家帮忙。张奶奶宁可自己辛劳些,也没有让儿子辍学,她只是要花更多的心思在挣钱养育孩子上。

儿子们也挺争气,从不给他妈丢脸。等到四叔最后接到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张奶奶那因长期劳累过度而衰老的脸上,第一次流下了欣慰的泪水。四叔的生父听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后,带着一摞钱来到张奶奶家。四叔一口拒绝了,淡淡地说了一句:“哥哥们大都工作了,能照顾好我妈;再说,我也可以勤工俭学。”

“儿子们真的都长大了,我今后要等着享清福咯!”张奶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月的微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发出簌簌的声响,像喁喁私语,带来一片淡淡的清香。接着四叔的越洋电话,张奶奶心花怒放,脸上绽放出一片愉悦的光芒。

又见槐花开。

[点评]作者设置“槐花”的意象,颇为精巧,具有双重作用。我们不仅可以将“槐花开”看做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还可以将“槐花”看做一种象征,象征着张奶奶的平凡而光辉的品质。

文章始于“槐花开”,终于“槐花开”,首尾照应,结尾点题,情景交融。文章通过对张奶奶的点滴往事的简洁描述,表现了一个平凡的底层人所具有的光辉品质。

文章以描写见长,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等,俯首皆是。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可谓信息量大;文章以小见大,在800多字的作文里,透漏出社会的变迁,人情的冷暖。

文章是一篇记叙文,也有小小说的风格。从整体上看,文章质朴、语言精练,虽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颇能打动人心。

【佳作展示2】

最是一年槐花香

李嘉程

五月的空气中,洋溢着槐花的香甜。那一簇簇的玉蕊,像水边人家的姑娘一般蕴藉。高人一头的槐树,有如羞赧的少女,婷婷立于院中央。

儿时对槐花的记忆,不是源于冰清雪洁的花瓣,也不是源于它的温婉之气,而是缘自一种对美食的憧憬。如今,吃槐花糕更近于一种奢侈的享受。

最喜那氤氲的水雾气,那一定是奶奶在蒸槐花糕。厨房里散发而出的甜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犹记得奶奶一手打开锅盖,另一只手拦着不让我们走近,生怕烫伤我们。她用一把小刀熟稔地划着,然后用筷子轻轻一扎,一块黄澄澄的槐花糕就举到了我面前。馥郁的香甜“唆使”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槐花糕点于唇齿间划过,隐隐的一丝微苦中,充盈着一股淡淡的清甜香。肚子的满足感加上唇齿间环绕的香醇,那真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

四五月份,是我们山村孩子的季节。山上微风习习,裹挟着槐花香漾进我的心房。我便邀上堂兄弟姐妹们,挎上篮子上山摘槐花。槐花依旧,微微垂头,一副“愿君多采撷”的模样。我说着笑着,将绑着长把的小镰刀伸向花串的茎部,“咔嚓”一下,花串还未落地,姐妹们就上前争抢着,兴奋地将它放入篮中。

父亲见我们十分喜欢槐花,无师自通地学会移栽技术。于是,每到初春,我会跟着爸爸,带上铲子,在山上满是青翠的槐树中,挖出三五棵树苗,移栽到方院中。待我到城里学习后,槐树已成为颇有气势的小树林。

如今全家已搬出小山村,我总想着让爸爸带着我回去看看。前年五一,我们终于又回到了小山村,因缺乏呵护,老槐树显出一副哀残的模样。父亲心疼的走上前,慢慢地摩挲着槐树皮,初夏的风吹过,孤零零的几串槐花,少了梦境中那种扑鼻的清香。临走时,我恳请爸爸挖出几棵槐树,带回城里,栽在院中。

今年槐花刚开,五月的夏风让槐花的芬芳恣意流转,想起昔日槐花糕香甜的滋味,我央求奶奶再做一回。奶奶笑嘻嘻地答应了。起锅时,奶奶习惯性地撑开手臂,侧身护着已比她高出一头的我,用筷子小心扎起一块,举到我面前。甜香的蒸汽唤醒了我所有的味觉记忆,第一口仍一如既往的香甜,却少了一些细若游丝的苦涩。

年华似流水一般,带走了我的童年,带不走我对童年的记忆。闻着一阵阵槐花清香,我知道了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点评]文章拈出槐花,以“槐花”为线索。通过槐花,不仅表现出对奶奶的怀念,对少时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社会变化所带给人们的深刻影响。作者擅长细节描写,文章几乎处处可见细节描写,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首尾照应。结尾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升华文章主旨。

智者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在我们学生作文时,如果借鉴名家名作,以点带面,发散成文,不失为写作的一剂良方。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