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请漫步欣赏,还语文本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请漫步欣赏,还语文本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改后不少公开课更关注了人文、感悟、情感等等,课堂出现了比以往更热闹的景象,但教师没把功夫下在语文本身上,学生没能深入语言内部,教师把一堂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甚至班会课,失去了语文的本色。本文提出语文要姓“语”,不管课堂如何改革,师生都应细读文本,真正回归语文教学本体,回到语文本身。

【关键词】文本细读 语文味 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9-01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一、现状点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文性凸显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里,在推陈出新的课堂形式中,在大量运用媒体的手段背后……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还缺什么?缺语文味!原因如下:

其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的定义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课改前因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而大受诟病。许多一线教师很困惑,凸现了工具性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文性的湮灭。有的老师在草草地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之后,就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由课文所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老师和学生再来一次思想的升华,达到一节课的圆满结束。

其二,课改后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关注了人文、互动、合作、探究、情感等等,但取消了本不该取消的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其三,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图片、录像、音乐等各种非语文手段取代了文本的解读,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二、什么是语文味

特级教师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受到语文教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按照程老师的观点,“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具有音趣、情趣、理趣、文趣和生趣。

一堂高效而又有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师生对文本的细读品味。

三、如何在细读文本中品出语文味、撞出思维的火花

1.品标点符号

吕叔湘先生说:“每一个标点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他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许多课本中的经典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也值得我们品味再三。《荷花淀》中水生开会回来说要上前线去了,妻子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间的这个句号,就不能改成逗号。如果是逗号,就变成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于是就成了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拿家里的事拖他的后腿是真。用句号,表明支持丈夫参军是真的,而家中有实际困难也是实际存在的。可见,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是两种态度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人格的区别。

2.品句式

语言即思维、思想。而语言的外在形式就是句式。有时句式不一样,所表现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如《错误》“你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用了一个倒装的长句。用长句,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女子漫长的等待,而用倒装,强调“开落”,我们仿佛能看到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容颜由年轻美丽而苍老憔悴,此时便不宜用短句。又如《荆轲刺秦王》中开头用五个短句“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有力地写出了秦军势如破竹的气势和燕国危如累卵的危急形势,而此时也不宜用长句。《祝福》“于是不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不说“剩我一个人在书房里”,却说“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个“剩”字的位置更动,就产生了被动的意味,感觉到是被人弃置在书房里。这意味着从“便……剩在”里显出,“剩”在这里有“剩余”,甚至有“遗弃”的意思。虽说是亲戚本家,又时刚回到鲁镇,但和主人才见面不多久,就被看成是多余物似的。小说一开始就点出“我”因“不投机”而被冷落的孤立处境,预示了“我”与环境的格格不入,是为后面写“我”和祥林嫂的故事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可见对句式的品读也能读出语文的美感。

3.品文眼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此处“片言”即文眼。文眼是提示文章中心、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如果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狗包弟》的文眼是最后一句“我怀念包弟,我要向包弟表示歉意”。可从“怀念”和“歉意”入手。怀念说明他和小狗之间有个一段愉快的生活,因为只有愉快的才值得回忆。“歉意”说明他做了对不起小狗的事。既然愉快又怎么会有伤害?这样就引导学生去分析里内的原因,了解在那个特定时代人性的复杂,了解巴金作为“中国的良心”所表达的忏悔的可贵。

4.品细节

细节是指生活中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它往往是人物思想、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更能表达文章的主旨。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揣摩细节描写品味文本的内涵,能拨动学生的情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让学生品“执手”。通过换词法(拉手、牵手、握手)、组词法(执着)、联系法(《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学生感受到“执手”的力度和时间的长度。“执手”不是礼节性的握手,也不是轻轻的拉手(因为要分别了,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不舍,要通过“执手”来通过一种力度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也不是长长的一辈子的牵手(因为离别在即,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只能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通过“执手”来传达对爱人的忠贞)。这里的“执手”是情感的传导,是情感的凝聚。学生通过这样的细节品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语文。

日本作家池田大佐说过“每个字的背后都有一颗心在”。笔者以为:一字一世界,一词一乾坤。语文教师如果能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关键字、重点词句的揣摩与推敲,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高效的课堂,还语文本色。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品味语言、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益终身,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