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且行且思,微作文焕发大能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行且思,微作文焕发大能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决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问题,是众多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证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能在活动中沟通师生情感,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利用活动素材进行写作训练。笔者在五年级开展了两次《奇特的写字体验》活动,深感微作文的独特魅力。

【活动方案再现】

活动一:我演你猜,感应心灵

书空猜想:一人利用人体的四肢比划动作,如手指书空,下巴或鼻尖在桌上书写,脚趾在地面上比划,“腹背受指”(一生在另一生背上比划)等书空活动进行无语言的交流。另一人用心观察、体验比划过程,猜想比划者所书汉字,实现心灵感应。

活动二:趾笔挥舞,体验艰难

趾笔挥舞:参与者用脚趾夹起笔,并在纸上进行书写。不能有手的参与。

活动三:蒙眼涂鸦,感悟光明

蒙眼涂鸦:参与的同学用红领巾蒙住双眼,用手执笔在纸上写一段话。

活动四:赏图深思,唤醒心灵

出示残疾人(学生、社会青年)等练习书法作品的图片,媒体报道的各种书写奇人(樟树奇人六笔同书、衡山县陈祥以眼执笔、聂春歌倒身书写、耳朵夹笔写字)。

活动五:端正书写,感受幸福

让学生安安静静地书写,展示学生书写的优秀作品,感受健康的幸福

困惑:写得出未必写得好

课上,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各层次的活动体验,适时地引导学生说出体验感受,学生在多层次的游戏活动中,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着语文活动的快乐。面对新接手的班级,活动只是个过程,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上的“无序语言表达”是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于是,活动后,我要求学生记录活动过程,展示感受最深的内心体验,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二是摸清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然而,交上来的习作却让我无语。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有关写字的活动课。老师让我们用鼻尖、脚趾书空,我们没做几分钟就开始叫――好难受,好痛苦,怨声载道:“这是什么破方法啊!还不如用手写呢!”老师让我们摘下红领巾,系在头上,蒙眼写字。老师读,我们写,写完以后,摘下红领巾,看一下自已的字,写得甲骨文不像甲骨文,草书更不像,简直不是字。一想起那些失明的人,也能把字写得那么好,我心里不免有一丝的惭愧。在老师给我们看图片的时候,断臂的人用脚写,有创意的用耳朵夹着笔写,用眼睛写,有这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写,而且写得那么整洁、漂亮,而我们用手写的字都不如那些人,看来,我们不经历困难,不懂艰辛呀!

不难看出,学生能较好地记录出活动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但是这样的习作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清楚” 的要求了吗?显然没有。一是内容不清楚,对文中叙述的三个活动(书空、蒙眼、看图)均是“一言以蔽之”,看不出活动的过程性内容,更看不出小作者在哪方面“感受最深”。小学生的写实性作文练习重在记录生活,与别人交流,试想,这样的写作能让自己回味活动细节吗?读者就更难从习作中分享活动的快乐了。这种“罗列记录”的表达,一是学生对习作“选材”素养的缺失;二是表达不清。从构段形式上看,全篇作文就一个段落,各个活动之间缺少了起承转合。这种“不拘形式的表达”是学生对内容“组织”能力的缺失。从言语表现上看,内容空洞,整个活动的动作、场面缺少细节性描写,表现不出自己或同学那种独特的感受,即使有点感受,也是处于表层的,没有内心深处的真实触动。

可以说,这样写得出但写不好的习作练习,只能成为学生的负担,难以提高写作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习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写得出,二是写得好。写作学原理认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得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事物――认识――表现”。第一重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即观念和情感。 第二重转化,它所遵循的是“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有“序”、有“文”地将自己对事物的意识与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以上学生习作来看,学生经历的只是第一重转化,即“事物――认识”,如何进行第二重转化“认识――表现”,实现学会写作,这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

惊喜:且行且思,不期而遇的收获

今年开学初,某编辑部向我约稿,要求开展一次学习体验活动,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生活,以文字、图片的方式记录活动全过程和活动过程体验的微语感言。于是,我再一次启用原先设计的《奇特的写字体验》活动方案, 基于对用稿“微语感言”的要求思考,力求在每一层级的活动中,显现学生的独特感言。我将“先活动再作文”的方式变为“边活动边作文,边作文边反馈”的即时性指导。于是课堂上我搜集了不少学生的精彩片段,现撷取一个片段以待参考。

第三个活动是“蒙眼涂鸦”。我解下红领巾,不紧不慢地把眼睛蒙上,这一刻,眼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一片黑暗,一种恐惧、担忧在心里萌发,我悄悄地把红领巾松开,留下一道透光的缝隙,开始写字。正当我得意自己的“杰作”之时,只听老师发话:“蒙紧你的双眼,不能作弊哟。不然,你就没有真实的体验了。”哦,我赶紧把眼睛蒙紧,继续写起来。同学的询问声不时传入我的耳朵:“我的笔跑到哪儿去啦?”“我的笔会不会拿错头呀?”教室里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哄笑。两分钟后,我写完了一段话,解开红领巾,哎呀!这哪里是一段话呀,一大堆的字簇拥在一起。再看看每一个字,撇不知跑哪儿去了,捺也不知去哪儿了,看不到几个完整的字。唉!没有眼睛真的不行呀!

作文表现生活,不是简单地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通过作文表现真实的自我(被儿童心灵同化了的,成为心灵的一部分的精彩体验)。相对于第一次的全作文而言,这样的片段式微作文写作更精彩。小作者将自己蒙眼后的内心、动作、所见、所闻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微作文写作不仅将“活动情境”照原样说出,还能让读者如临其境,走进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满足生活需要和心灵需要的“真写作。”

思考:微作文焕发能量

微作文教学打破了“一次一篇”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是以片段式的写作练习为手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的统领下,实现逐段分解,降缓坡度;二是围绕主题,专注描写),让学生在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习作,达到积段成篇的目的,实现精神生命与言语能力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一、微作文彰显人性关怀

学生素养不同,对习作素材的捕捉能力、言语表现能力是千差万别的。但不管怎样,每一次习作反映的都是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或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张扬。作为教师,应给予肯定和展现。也许在一篇全作文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构段、表达、想象、用词等各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于是,教师会负责地给学生指指点点,圈圈画画,这势必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造成写作恐惧综合症。微作文是一种即时性写作,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学生可以根据习作欲望谈见闻,发议论,说心情,记思想,写感受,有针对性地用三言两语写成一个片段,随性而发,化整体为部分,有效克服作文恐惧,自然成文。教师在无形中呵护学生言语心智。

二、微作文规范言语表现

写作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控言语行为,指出某一言语行为过程是由若干行为要素构成,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帮助学生对言语行为进行反思、修正、总结,形成正确的写作行为、观念与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微作文的教学以片段的方式实现边写边评、边评边改,为学生提供尝试和展示言语才华的机会,诱发学生揣摩言语的兴趣,提高言语感受力和想象力,使之更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明白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哪些问题应该避免,哪些言语需要纠正,达到语言的最优化,逐渐趋向“自动化”,实现言语表现的规范与自由。

三、微作文强化培元固本

我们应该能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言说的冲动和欲求,都有对语言文字的喜好和自我表达的愿望。然而在应试作文“贪多求全”的背景下,学生言说的冲动和欲求逐渐减弱,成了应付考试、满足教师需求的“造假者”,自我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在一次次习作中退化。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对言语生命的养护和精神生命的培育。微作文教学以低层次的言语目标,围绕一个点(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场面描写……)“表现真实的自我”或“表现独特的内心体验”,强化言语行为和言语精神动机,激荡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在长期的言语实践过程中逐渐“自求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