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汉安定郡泾阳县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汉安定郡泾阳县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平凉地区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先民遗迹遍布城乡。平凉是通往西域、北控五原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和“旱码头”,千百年来,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驼队、将士、学者、僧侣等络绎而过。平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数座军事或带有军事性质的古城遗址。泾阳古城就是汉代在平凉设置的最早带有政治军事性质的一座古城,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考证。

[关键词]西汉安定郡;泾阳县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51-02

平凉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南、陇山东西两侧,自古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自秦汉至宋历经汉匈、唐蕃、宋夏战火的洗礼,一直是中国古代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泾阳就是平凉较早的地名。《太平寰宇记》卷26记载:“泾阳县,北二百里,旧十八乡,今六乡,本汉旧县,《史记》:‘秦昭王弟封泾阳君。’”《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①可以知道先秦时期是以地名封君,说明当时已经有泾阳,可见泾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汉书·地理志》中这样记载泾阳县:“泾阳,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②那么,幵头山是哪座山?《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史记》曰:‘皇帝东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笄头,是也。’”③《水经注》也有记载:“笄头山,大陇山之异名也,或谓之鸡头山。”④司马迁《太史公自叙》说:“黄帝至崆峒,登鸡头山。”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⑥司马迁也说:“余尝西登崆峒。”《魏书·地形志》说:“泾阳有薄落山,泾水出焉。”⑦《淮南子》说:“笄头山,一名薄落山。”唐朝杜佑《通典》记载:原州高平县“有笄头山,语讹亦曰汧屯山,泾水所出,一名崆峒山”。⑧综合研究古籍可知,幵头山应泛指今六盘山,泾水所出,即在泾河河谷。历史上的崆峒山是六盘山的支脉,曾经有幵头山、笄头山、鸡头山、牵屯山等名称。因此,可以知道《史记》、《汉书·地理志》所提到泾水流经的泾阳县在六盘山东,今崆峒山附近。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出安定泾阳开头山,东南入渭。”⑨可以得知,泾阳县有崆峒山,且泾水流经。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顾名思义,泾阳在泾水的北岸。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是否上述之泾阳?按《通典》、《太平寰宇记》、《通鉴注》、《读史方舆记要》知泾阳本秦县,秦昭王封弟泾阳,而胡志谓《汉书·地理志》凡汉县改秦名者,班固皆自以为注明。而《汉书·地理志》这样记载:“池阳(今陕西泾阳县),惠帝四年(前191)置。”⑩并未注明故秦泾阳,所以推断秦昭王弟封泾阳君为今陕西泾阳县无据。而《汉书·地理志》记载:“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11平凉市崆峒山距今陕西泾阳千里之远,可以推知秦泾阳所封即汉安定郡之泾阳,而今之泾阳是秦地名池阳。

那么,汉泾阳故城位于何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原州(今宁夏固原)平凉县(今平凉市崆峒区)“本汉泾阳县地,故城在今县西四十里”。12唐代1里合今天540米左右,盖推断泾阳县古城在今平凉市城区西43.2里的泾河北岸。那么,平凉西北是否有故城遗址呢?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个观点,文物工作者在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油坊庄村的泾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发现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曾在城址内找到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箭镞等遗物。在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此故城距今平凉市区40里左右。

笔者在这一带踏查寻访,泾阳古城遗址在安国镇油坊庄东侧残塬。所见古城遗址已经被破坏殆尽,周围已被开垦为农田(见图2)。泾阳古城遗址呈不规则椎体形状,上小下大。残遗底部周长17.25米,残高6米。残遗古城由沙和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2厘米。

“就周围地形而言,城址必须选择在地形险要的地区之中,能够充分防御,以利于城市的安全。因为中国早期城市多因政治中心而兴起,城址选择对能否防御尤为重视。”13泾阳故城遗址位于泾河北岸100米的台地上,这一带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之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要道回中道经过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卷57《陕西六》称平凉“山川险阻,控扼边陲,屹为要会”。14古城的西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三关口,北去百余里是著名的萧关。“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址选择必须考虑水陆交通条件,即交通方便。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涉及到一个广大的面,交通方便就必然成为城市兴起、发展的支柱和杠杆。”15中国早期的城市大都是政治统治的中心,选择城址也必须以交通方便为原则。现在宝中铁路和312线从此地穿过,其军事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发源于六盘山南、流向从西至东的颉河(平凉泾河北支流)在这里形成了一条肥沃的带状河谷绿洲,从而为置县提供了必要的农业基础。

在古城遗址西2公里处,1958年由山洪冲刷致而被发现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墓葬遗址和庙坪居住处遗址,属寺洼文化遗存,内有伸肢仰卧骨架一具,遗物有红陶罐、陶鬲、陶壶等陶器20余种,另有铜鼎、铜铃、铜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贝饰等遗物。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平凉县,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16前面已经论述泾阳即今平凉市西40里安国油坊庄泾阳故城。唐元和四年(809),置行渭州于今平凉地,平凉县从安国镇东移至今平凉。《甘肃通志·古迹》记载:“泾阳故城在府西四十里。”17说的就是崆峒区安国镇油坊庄遗址。

按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泾阳县,秦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四十瑞安国镇油坊庄。”18其说法正确。

东汉中叶泾阳发生战争。《后汉书》卷43《隗嚣传》:“赤眉去长安,欲西上陇,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又追败之于乌氏、泾阳间。”19隗嚣部将杨广战败赤眉,应在今平凉一带。这时未遇羌乱,泾阳县尚存。《后汉书·段颎传》这样记载,建宁元年(168)夏,段颎第二次攻羌,“追之(羌人)三日三夜,士皆重茧,既到泾阳,余寇四千落,悉散入汉阳山谷间”。20追羌至灵武谷,“颎遂与相连缀,且斗且引,及于灵武谷,颎乃被甲先登,士卒无敢后者,羌遂大败,弃兵而走”。建宁元年(168),破羌后各郡才迁回原治。这时泾阳县已经内迁省并,不再存在,这里记载的破羌之地,只保留了地名而已。安国油坊庄故城遗址,十六国后赵时为陇东郡治,北魏属陇东郡,《魏书·地形志》记泾阳县:“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属后复,有薄落山,泾水出焉。”21可知,北魏泾阳与西汉时一致,在同一个地方。北周废,地置朝那县。

[注 释]

①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页、第44页。

②⑩11班固:《汉书·地理志》卷28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55页、第1615页。

③121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④《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⑤王汉民:《太史公自序注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21魏收:《魏书·地形志》卷160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19页。

⑧杜佑:《通典》卷173,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页。

1315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1998年版,第22页、第25页。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史为乐:《甘肃通志·古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2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