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宋三彩的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宋三彩的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唐三彩和宋三彩在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前者有非凡的代表性和创造性,不仅在陶塑的艺术价值上有独特的魅力,而且极大程度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丽堂皇。宋三彩同样延续了唐三彩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创新,不管是从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韵味。本文将两个朝代的三彩进行比较细致的比较,让更多的人能过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那一时代的陶瓷产物,以便在进行陶瓷创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取长补短。虽然两者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关键词:唐宋三彩 比较 历史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等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北宋三彩瓷是继承唐三彩瓷工艺而成之名贵瓷品。在宋代,由于瓷石矿土使用到部分窑址产品之中,增强了其硬度和耐用性,而三彩瓷在缺乏瓷土之情况下,削弱了竞争性。但其可塑性却大大超过了其他瓷品,因此而发展出独特之泥塑艺术。宋三彩因受到唐三彩的直接影响,不仅继承了唐三彩的工艺技术,更有所发展和创新。

1 唐三彩陶宋三彩陶的定义

唐三彩是指在唐代,陶工们经过陶土成型,装饰红、黄、绿、褐等颜色入窑烧成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及其仿制品的总称。始烧于唐代釉色又以三彩为主,所以得名唐三彩,然而它并非只有三种釉色,而是多彩。例如红、绿、黄、褐等多种颜色,故有学者认为确切的三彩即为多彩之意,然而它不仅推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而且还极大程度的反映了当时大唐盛世。

宋三彩由唐三彩演化而来,因而得名宋三彩,宋三彩主要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宋三彩釉色丰富,在唐三彩、辽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器型以枕为大宗,画面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2 唐三彩和宋三彩的比较

2.1 造型的比较

唐、宋三彩可以分做雕塑和器皿两大类,而雕塑又分人物、动物等。器皿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枕、洗、盂、盆、盘、佛塔及一些玩具,陶俑相对较少。唐三彩的人物雕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写实性,其雕塑手法洗练明快,形态自然,活泼生动,重在摄神,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华,相比之下,宋三彩的人物雕塑种类首先没有唐三彩那么丰富,主要是佛像俑,而唐代的人物俑极其丰富,例如镇墓兽,天王俑,仕女等,而且二者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情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唐三彩天王俑》十分独特,他们是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脚下均踩着怪兽。整个人物就是给人非常庄严肃穆的感觉,一看就是重器,相比之下宋代就很少有那么严肃的雕塑制品,如《宋代三彩佛像》整个背部衣服上绿釉晕散在莲花底座上,底座前部的黄釉流淌至座底,整个塑像,施釉均匀,色彩和谐,造型线条流畅优美,姿态悠闲自在,这件作品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宋代的三彩佛像整个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不管是从色彩上还是造型的线条感觉都和唐代的人物俑有很大的区别,唐代的人物作品多数体格丰满,线条饱满,表情严肃,以一副高贵轩昂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宋代的三彩瓷则完全相反,虽然都是用同样的表现形式,都叫做三彩,但是从制作技法和情感上差别甚大,就拿宋代这个观音坐像来说,人物面部表情自然,和谐柔媚,给人以亲切,朴实无华的感觉,而最大的区别恐怕是功能了,唐代的三彩人物俑大多数为明器,也就是陪葬品,给人一种非常严肃的感觉,而宋代的三彩人物俑为工艺品和供品,形象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使形象更为亲切而神秘。唐、宋三彩的动物雕塑比较,宋代三彩动物雕塑延续了唐三彩的釉色,但是制作的种类却有很大的区别,唐三彩比较出名的有骆驼俑,还有举世闻名的三彩马等,而宋三彩的动物雕塑则多小巧玲珑,造型逼真,如小鹿、小马、 小狮、人物等。而且这些器物多是作为工艺品,供人们把玩的,所以形象都以活泼可爱,轻松自然为主,制作大方简单,所反映的内涵和唐三彩是无法比拟的,例如《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曲颈昂首,背上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配置紧凑合宜,结构比例准确, 表情动态传神,不仅是件卓越的雕塑作品,也是对那个大开放时代的高昂颂歌。载物骆驼形象逼真,背驮着各种装满实物的皮囊,正在沙漠中行走,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贾贸易的繁荣景象。又如三彩马,唐代马的形体上大多具有头小、颈长而宽粗、腿长身健,精壮高大,四足与臀部肌肉特别有力,整体造型生动而逼真,比例准确,线条流畅。而宋代三彩马的形体上大多具有头大、颈粗、腿短,整体造型简单。总体来说,唐三彩的这些动物雕塑是对生活的切实体现,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映,很直白的表现出了大唐盛世之美。而宋代这些小工艺品,所体现的则主要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自然和谐的心态。完全舍去了那中富贵辉煌的外衣,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生活器皿类,两者所表现的也有很大区别,唐代的三彩器始终都有着富贵大气的血统,例如三足罐,塔形罐一类作品雍容华贵,收放油纸,而被盖一类,形态奇特,富有自然情趣,又不失气势,至于胡瓶,龙首杯等,则是三彩工匠们将西域或国外生活用具中的一些造型特色运用到三彩造型上,使作品获得新的活力,富有异国情调。而宋三彩同样有很多生活器皿,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宋代的三彩瓷枕了。当然还包括以罐、盘、碗、盆等器物等,两者都是为生活而创造,但其表现力却有很大的却别,宋代的生活用具器形简洁,画面大气,轻松愉快。

2.2 烧成工艺的比较

唐三彩的烧成温度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由于烧成温度的限制,所以达不到宋三彩的瓷化程度。

宋三彩的烧成温度,其胎的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粉胎的烧成温度约在1000℃左右;红胎的烧成温度约在800℃左右。由于烧成温度不同,因而瓷胎呈现出了不同颜色,这是由于有机物碳化程度不同的结果,而在宋三彩器物中,白胎占多数,这说明送三彩的烧成温度一般比唐三彩要高,所以瓷化程度也很高。

2.3 功能的比较

唐三彩大多数的用途是作明器,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最伟大的品种之一,古时的唐三彩大多是明器,为殉葬烧造。殉葬制度在封建社会是个优良制度,对生命表示尊重,对死亡保持敬畏。这个制度的好处很多,很难归纳,因人因民族因经历而异,好处的显现侧重也就有所不同。作为陪葬的唐三彩器物则表现了唐代百姓的富裕生活以及当时兴盛的厚葬之风。

宋三彩在制作时,由于其胎土淘洗精细,且白胎多,胎厚,烧制的工艺比较精,且器物不但产量大,而且品种多样,宋三彩器以实用为主,如盆、盘子、碗、罐等大都质坚厚重。这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3 唐三彩和宋三彩的衰落

3.1 两者衰落的共同点

两者衰落的最大因素都是因为战争,在公元8世纪到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代,唐三彩烧制达到顶峰,花色品种之多,做工造型之细腻,人物表现之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唐王朝的强势国运一样,雄风浩荡,鬼叹神惊。可惜这种好景不长,从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的“安史之乱”,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大军的铁蹄肆虐,随着唐玄宗避乱入蜀栈道中凄切的雨霖铃声,唐王朝的政权基础已经彻底动摇,政治经济状况江河日下,唐三彩也英雄迟暮。这位风光一时的一代帝王终于千华尽去,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一片璀璨的记忆,等待千年后的发现者细细品味。宋朝当时以开封为都城,政治经济都很稳定,但随着金军、元军的南下,延绵战火,商业、手工业都受到摧残,大批工匠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到了南方,于是,洛阳这个具有生产三彩器得天独厚条件的地区手工业便衰落下来了。金、元统治者占领这一地区后,由于他们汉化程度较低,又没有大力发展这一手工业,而其他地区想生产三彩,又没有原料,于是乎三彩器的产量便大幅度降低,以后更是日将衰落,已是日薄西山了。

3.2 两者衰落的不同点

宋朝是瓷器大发展的时代。汝窑、钧窑、官窑、定窑、哥窑生产的瓷器,无论在质地上、品类上和实用价值上,都大大胜于三彩器,这样作为一种日用品的宋三彩便失去了市场。

唐三彩当时主要是作为明器来生产,这得益于唐朝的厚葬之风,而且等级严密,被上层社会所青睐,随着政权的动摇,自然也就慢慢消亡了。

两者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完全不一样。宋朝的三彩器更多的有实用性,宋朝的三彩衰落也跟不同文化的入主有很大的影响,金元都是游牧名族,汉化程度极低,又不重视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自然从事这些制瓷的手工业者就失业了,这些工人只能逃离了,外族的入侵还极力破坏摧毁各处窑口,使其长埋地下,这和唐朝是完全不一样的,唐朝是个大一统大融合的盛世,唐三彩的消亡更像是一种自然变更,因为厚葬的削弱,自然唐三彩的明器就无用武之地了。

综上所述,唐三彩被赋予一种前期未有、后代无复再现的形式美感意蕴。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发展至此,已进入了一个宛若神共的境界。从审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唐三彩艺术的出现极具积极意义和影响。唐三彩是唐人艺术地把握世界的重要写照,它调动了各种造型因素,对结构形式的精益求精,对视觉效果的追求,对色彩的纵横挥洒和创造性发挥,都可以尽其情致、达其极端,鲜明地表达了具有时代风范的独特美。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其在艺术史意义上的语言拓展,丰富着后人对无限多样的美的认识。

不论是唐代的大融合、大开放,勇于创新的精神,还是宋代三彩从唐代的贵族气息转变到有浓厚的民间气息,但却不丢气质,这里面都蕴含着古人的大千智慧,都值得我们后世学者去研究并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的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陶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在继续发展和创新陶瓷的前提下,不应该忘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正所谓温故知新,在不断的研究之下,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陶瓷行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1日

[2]郑昶著.《中国美术史》.岳麓书社出版.2010年1月1日

[3]李辉柄.《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0年5月1日

[4]李正中.《中国唐三彩》.文物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