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探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探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林业部门的定位一直是以提供木材为主,而长期的木材提供直接导致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大幅度缩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而一直依赖森林资源的林业企业正面临着日渐加重的“三林”问题。由于发展制度滞后,“三林”问题严重,我国的林业生产力逐渐下降,且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林权制度;林业资源;我国;利用

1 为确保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首先明确产权

1.1 我国林业产权不够明晰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所有林业资源都归国家与集体所有,因此当时的林业产权及其经济结构都较为简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产权及其收益对个人及林业企业的影响不大,因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产权及经济结构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森林资源的产权及其利益分配越来越突出。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与利益的刺激,再加上林业资源的产权相对模糊,因此成为了各利益主体蚕食的对象。由于我国林权制度的不完善,各地常发生如行政权代替产权、随意处置林业资源产权等现象。因此,要保证市场机制对林业资源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明确林业资源的产权,要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产权管理。

1.2 林权制度与林业资源开发间的关系

林权制度的功能能够直接影响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林权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产权主体的约束与激励上,同时也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由于林权管理本身作为一种利益关系,其功能的发挥多是以利益为基本动力,而林权的所有者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竭尽所能地发挥林权在其手上的作用,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也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林业资源的浪费等不利状况的产生。尽管产权主体的选择未必是最有利于林业资源发展的,但是由于产权利益的激励,产权主体对林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更加高效更加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

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由于利益关系的约束,产权主体同时对林业资源负有保护的责任,为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权主体就必须重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而无知利益的驱动同时也会加速林业资源产权的流动。通过市场配置与调节,林业产权将被转换到更善于利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林权制度的改革无论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还是保护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侵权制度的改革还能最大程度上地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

2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

2.1 重视林业资源利用的基础作用

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不止包括传统的林木种植,同时也包括花卉培育及经济林培育等新型产业,为确保我国森林产业体系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就必须采用集约型的经营方式,扩大森林资源的培育规模,满足国内对工业原料的基本需求;通过种植野生植物、养殖野生动物等方式最大化地利用林业资源;鼓励其它非公有制的花卉基地、经济林基地等特色经济。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不只为我国林业产业提供足够的材料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及资源基础。

2.2 推进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一定的优化处理,以确保林区经济、生态乃至社会效益都能调整到最优状态。当前对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对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及高度的调整,同时也要对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稀缺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及时有效的缓解。此外,我国的林业产业应该在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有机的平衡点,这就要求我国的林业工作者能够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类生存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同时对当前经济活动及社会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密切关注。

除了保证我国林业产业的素质协调以及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等,还应及时的引进新型技术,提高对林业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低能耗、高产量、污染性差的林业第二产业,同时应最大程度的利用林区的闲置资源,多层次的开发并利用森林资源。

2.3 协调林业产业的规模与资源基础

众所周知,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基础,要扩大林业产业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对林业产业的规模也有一定的要求,既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过分的扩张,而要根据当前森林资源的具体状况制定发展计划。要做到在不过量消耗或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并确保我国林业资源的自我更新与恢复。

3 结 论

综上所述,对林权制度的改革,不但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同时也为我国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大力开展,如何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及制度,不仅是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效果的巩固与检验,同时也是对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向生态建设转型的重要考验。

参考文献

1 蔡小虎,杨灌英,范成绪等.西南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与模式[J].四川林业科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