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拟合唱在互联网上的现代呈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拟合唱在互联网上的现代呈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少则四人,多则成千上百,分成若干的声部共同演唱塑造艺术形象。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合唱艺术本身的集体属性决定其合作性强、组织性严的形态特征,所有人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聚集到特定的地点进行排练,接受、配合指挥的处理以更好地统一完成这一艺术活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日常事务的繁忙以及不可抗拒的等等事宜,特别是未退休的在职人员、在校学生,人们感到不同职业、单位、城市在特定时间、地点聚集一起参与合唱排演确实越来越困难。但共同对合唱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又难以割舍,客观的困难与内心的追求产生了强烈矛盾。

社会的进步诞生了一项新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实现了所有合唱热爱者梦想的这项技术就是互联网上的虚拟合唱。它的出现还不仅仅在于所有热爱合唱艺术者梦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在合唱史上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呈现出传统之外当下合唱艺术特有的另类形式。

虚拟合唱团的产生

相信很多热爱合唱艺术的人们最终没能参与合唱活动是出于以下几种情况:1.当地并没有合唱团队;2.合唱团排练的时间正好是上班时间或者经常出差在外;3.合唱团常规活动地点离居所实在太远;4.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与本人的演唱水平相差实在太大;5.合唱团的成员年龄差距太大;6.单位或家庭、客观与主观不可抗拒的等等事宜……

不论出于哪种原因,在当地想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合唱团体都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参与合唱呢?互联网技术为合唱活动提供了这种可能。

美国当代作曲家、指挥家Eric Whitacre先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互联网虚拟合唱团当属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团队之一,该合唱团在2010年录制的《Lux Aurumque》单曲汇集了来自12个国家185位歌手,在互联网上该曲点击率超过了一百万次。随后在2011年1月10日再次的单曲《Sleep》汇集了来自58个国家的2051名歌者,实现的网络手段虚拟合唱的可能,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虚拟合唱团的基本操作过程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建立一个虚拟合唱团需要一些比较容易实现的设备,即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副耳机和一支麦克风,一个摄像头。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发起者通过网络等载体成立虚拟合唱团和将要演唱作品的信息。

2.响应者回馈演唱意愿并留下基本资料和联系方式,网络联系方式为佳。

3.虚拟合唱团的艺术主创(通常是指挥)为有意向的团员发送演唱资料,通常资料包括:

(1)合唱谱①。为了便捷和经济,通常乐谱为图片文件或者是PDF文件。

(2)指挥手势的基本介绍。简单介绍指挥的习惯指挥动作和意图以帮助团员了解和熟悉指挥手势。

(3)各声部演唱样带。各个分声部的演唱小样能帮助识谱困难者或者没有定音设备的团员学习,同时良好的示范有益于团员们建立相对比较理想的声部音色。

4.团员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识谱。

5.虚拟合唱团的艺术主创(通常是指挥)为团员演唱指南音频或者视频,具体讲述指挥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以及各个声部需要的基本音色等帮助团员们了解和解读作品。

6.团员根据指挥的指示理解和练习作品。

7.虚拟合唱团的艺术主创(通常是指挥)录制完整的作品指挥视频在网上供团员下载观看,视频必要时可以边指挥边添加演唱提示。

8.团委规定好一个确切的截止日期和网络地址供团员们上传自己录制好的音频视频。

9.团员下载指挥视频,准备好录音设备,跟随指挥视频录制演唱的音频和视频,其中音频为必须项。然后将录制好的音频和视频发送至指定的邮箱或者网络共享空间。②

10.指挥针对作品演唱中个别或者是声部集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点和总结并发送邮件或者视频音频等给团员们以探讨和帮助提高其艺术水平并在下一次练习中完善。

11.虚拟合唱团团委收齐团员们录制的音频,经指挥认可后,由技术人员(混音师)制作混音,完成一首作品。

12.合唱团将作品制作成音频或者加上视频上传网络或者发给各位团员以供欣赏和借鉴。

虚拟合唱团的分类

1.从合唱团的人员组成上区别。音乐是无国度的语言,虚拟合唱团可以是小到某个地域或者某个网络站点的组织,大到成立为一个国际性的团队,团员由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员组成。

2.从合唱团的建制上区别,虚拟合唱团可以分为两种:

(1)长期类

此类的虚拟合唱团着重的是合唱的团队培养和建设,有着相对固定的一批爱好者,团队有相对完整的制度包括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人员(如指挥、录音混音师),有中长期的发展计划,有专门的合唱团主页和论坛等,如同实际的合唱团一样,只是不需要场地和特定的公共时间。

(2)短期类

此类的合唱团侧重点在于作品本身,其出发点可能是某作曲家或者某指挥出于艺术再现的需要而召集歌者进行合唱团的排练和录制,一旦作品录制完成,团队活动也就停止了,没有长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和人员培养的计划。如2010年10月,网名为“moren”的网友在某网站就曾发起录制一首由他自己创作的圣诞歌曲。

3.从结构上区别,虚拟合唱团可分为单一型和混合型。

(1)单一型的虚拟合唱团只立足于网络,不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集中排练和演出活动,所有的活动载体都通过网络这个载体。

(2)混合型的虚拟合唱团指那种虚拟合唱团和实体合唱团相互结合的形式。其实近几年国内外不少合唱团体都已经开始出现了它的雏形。如一些合唱团体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群,或在一些音频交互网站开通了合唱团专用的语音室进行业务指导,再如指挥录制好分声部的音轨通过网络传给大家学习等等。混合型的虚拟合唱团与单一型的区别在于混合型的虚拟合唱团最终还以集合在一起的方式进行合唱排练、演出等,虚拟的部分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虚拟合唱团的影响

虚拟合唱团的种种便利似乎对现在常规的实体合唱团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我们将两者通过下面的表格进行简单比较(见表格)。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虚拟合唱团最终制作出来的混音版本是完美的,因为每位歌者的音轨是可以经过反复录制和修改的,而合唱最重要的均衡等问题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电脑软件功能加以实现。追求完美确实是人们从事合唱行为的终极目标,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亦是从事合唱的重要乐趣,正如不协和和弦得到解决一样,人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感受和体验,但是这种群体的完善过程在虚拟合唱团中被音响师独占了,歌者相对而言是难以直观感受的。辩证而言,利弊各具,在当今生活的频率面前,虚拟合唱团能够解决现存实体合唱团面临的最麻烦的时间和空间协调的问题,灵活度较高。当然,合唱艺术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快乐是合作,赋予社会最高的教育内涵是公共规矩,所产生的最美感召是群体效应。与实体合唱团相比,虚拟合唱在合唱的临场感、沟通感、协作感等方面有所欠缺,其实,这种直接的反应却蕴含着合作的深刻自觉。虚拟合唱团的每位演唱个体虽不能身临其境,但要成功完成虚拟合唱的集体行为,不仅要在约定的时间传送录音,还要在录制时不断倾听范唱的音色、力度、句感等进而提高自身演唱,并对指挥手势通过视频达到敏锐反应等等,而这些方面是不需要组织管理者监督下自觉完成的。所以,虚拟合唱团的群体意识是建构在每位歌者个体的自觉基础上的,而这种自觉实现的本身正是共性群体的责任,它比公共场合律己守规和感召从众的群体效应更加深入人心,因为它来自内心深处的觉悟并通过行为守时实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多通道同步视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确实对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将来很有可能出现指挥坐在家里通过视频,可以无延时地指挥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者共同进行排练;而任何一位互联网用户随时都可坐在自家电脑前,在线点播收看某一虚拟合唱团的实况表演而不需经过录音加工的版本。当然,即使如此,在家听CD也永远替代不了亲临音乐会现场,因为录制好的声音终究没有亲身感受演绎过程令人震撼,虚拟技术再如何发展,也终究置换不了人们亲身参与和体验的乐趣。但毫无置疑的是,相较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虚拟合唱正借助互联网得天独厚的便捷性为不同地域的更多人们实现精神愉悦沟通提供更为丰富、多维的路径。

两千多年来,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式合唱组织,在当下产生了这种虚拟的新形式,这是互联网时代在合唱艺术中产生的必然效应。虽然虚拟合唱不是当下的统领形式,其出现的时间也不过短短一年,却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有的排演形态,在合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划时代的积极意义。透过现象,不难发现,当代合唱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由精神审美活动嬗变成哲学解析活动,即对精神气韵的传递、人格理念的寄托转化为对“观念”的追求,这种哲理性趋势的日益增强正在着力解构着我们迄今仍固守的传统合唱观念以及相应的表现形态。于是在创作上呈现出表现手段图解化、“形象”塑造忽略化的文本表达。而虚拟合唱的出现有益于解读现代合唱繁杂的文本符号,艺术主创(通常是指挥)的手势、音响等表述通过互联网的直接沟通有利于演唱个体随时随地揣摹学习。所以这种虚拟的便捷之道是顺应网络时代合唱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就合唱排演而言,灵活使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缺乏条件的人们实现参与合唱的梦想,同时也将各种可行的排练手段扬长避短、融会贯通,进而改善现有的排练效率,使合唱艺术保持与时代同步且旺盛的生命力。虚拟合唱在互联网的现代呈示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呈示对合唱艺术的交流、推广乃至排练手段的颠覆具有前所未有、不可低估的实效价值和历史作用。

①需特别注意的是,乐谱存在版权问题,合唱团发送合唱谱需经得出版方或者作者的授权,或者向出版方、作者购买与演唱人数等量的乐谱。

②关于音频录制等的音响技术问题,本文不予展开论述。

阎宝林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振宇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