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没有失业,金融危机不可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有失业,金融危机不可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茅于轼

1929年生,南京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退休后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曾连续三届选入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

改革30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点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30年前,物质相当贫乏,买东西还得凭票,有钱还不一定行。那时,人们没有选择的自由。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人和物都可以自由流动,才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我认为,最大的变化还体现在观念的变革上。今天,人们有追求自己利益的自由和权利,社会不再要求个人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今天,中国有很充足的劳动力,储蓄率很高,又有很充足的资本,劳动和资本在一定的情况下,就可以结合起来生产出财富。但问题是,中国的投资效率非常低,金融市场也效率低下,不能把资金引到效率最高的地方使用。

虽然我们的建设非常快,却存在许多亏本的建设,资本的效率还很低,这一点从银行的大量坏账可见一斑。还有,从我国的投资对就业的贡献来看,与世界各国相比无疑是最差的。在这方面表现较好的国家,GDP增长基本上等同于就业的增长。我看到一个材料介绍,是关于巴西的,那一年它的GDP增长了3%,而就业增长也是3%。

与巴西不同,在同一个时间,中国的GDP增长10%,而就业的增长却是1%。特别是现在对付金融危机,我觉得我们的眼睛还停留在GDP的增长上,而没有看到就业的增长,以这样一个对策应对金融危机是有巨大问题的。我们应该彻底扭转这种盲目的GDP至上的观点,把目标放在就业上,如果没有失业的话,金融危机一点也不可怕

现在,大家都说要扩大内需,其实,扩大内需的意思是减少储蓄。但我们应该知道,储蓄并不是坏东西,问题是你的储蓄是否能够恰当地转化成有效的投资。我觉得,目前大家对扩大内需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追求――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投资的效率上,而不是光看在扩大内需上:应该放在就业上,而不是拉动了多少GDP。

譬如,我们搞的许多项目一投入就是几十个亿,一个水电站,一个核电站,一个地铁,买几架飞机,但是,仔细想一想,这几十个亿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或许也只能提供几百人的就业机会。倘若这样,平均一个就业岗位要投几百万元,而那些几万块钱就可以创造的就业机会却没有开发出来

此外,我还有一些看法,比如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我并不完全认为这是政府主导的。其实,政府在这场改革中的角色是相当被动的,因为国有企业亏得没有办法,财政补助不下去了,最后只好卖掉。但很多人可能会说,不管怎么样,这是政府采取的措施。

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在争论要不要学习西方。有的人说“不要全盘西化”,这个话实质内容是不要学西方,事实上,中国的改革主要是学西方,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制度上,都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模式。

当然,我们没有照搬西方的,有许多自己的创造,实施了市场经济,企业不再是单纯地为人民服务了,而是可以追求利润。像这些问题都还是有争论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从政府投资与基础设施上看,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非常巨大,成果非常显著。

还有一项是政治改革,它在不声不响地进行。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了30年和平、稳定的时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现在,这么多年,从来没有30年这么长的稳定发展,有的时候,三五年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断了。而我们这个30年非常平稳,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们是不是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呢?哪些又是最迫切要改变的?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还不完善,有垄断问题,有公共财政的问题;税务改革也没有完成,法制还没有确立,司法要独立,要反对特权……这些都需要保持继续对外开放。而对“老百姓的教育”,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不是10年可以解决的,可能还要30年,中国进一步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