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历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当前,不少历史教师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明确了进行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等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教育资源的学科。本文拟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般说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进行学习,结合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关于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意愿和倾向。这种素养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和支持,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作为对人类过往实践的具体记忆的历史,不但充分记录了历史上人类因理性价值而创造出的卓越成就,也展现了历史上人类因非理性价值作用而带来的惨重教训。通过学习这些历史过往,不管是理性的价值及其产生的卓越成就,还是非理性价值及其导致的惨重教训,均有助于唤醒和呵护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懂得基于人的角度去关怀他人、群体与社会,从而形成尊重他人、公平对待社会的良好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初中历史学科对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教育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掘。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和相关的访谈活动,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是所有科目中最没有意思、最枯燥的科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历史教学放弃了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内容,代之以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逐渐僵化,个性被严重压抑,就渐渐失去了探求历史知识的欲望。有鉴于此,历史学科教学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努力恢复历史教学的真正面目。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深刻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在历史课改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不少历史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明确了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向。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和题材比比皆是,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担当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生动深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让学生知国耻,明国情。

其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学习历史,不但要识记相应的知识点,而且还要发扬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从史实中感悟和反思相应的道理,进而从中吸取智慧。例如,在学习近代文化知识章节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等近代杰出科学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那些死知识,而不能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个人努力的实践情况和成功的人生经验,就很难让这些科学家的形象具有立体感。

再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一个人能不能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作为一个审美者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和感悟。在历史教材中,美的素材很多,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识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并将其内化于身,升华成情感态度。比如,在学到关于中国汉字文化的章节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材料或实物教具等来展示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知美。

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果不是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具体知识学生大多都会忘记,但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的生活观念、态度,乃至养成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会一辈子受用。因此,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基于知识之上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在历史教材中大量存在,关键就在于教师怎么去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吴 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苏翩翩.浅议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