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鸡金马的破碎星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前是周星驰、梁朝伟,十年后还是周星驰、梁朝伟,华人明星在电影工业成熟时却只见寥寥星光
金鸡百花电影奖得奖者揭晓,和台湾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是同一天,两份名单同时反映目前一个共同现象:作为电影工业的重要资产,“明星”的分量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
光以电影拍摄数量计算,内地无疑第一。大片与独立电影加起来每年生产200部以上,香港不到50部,台湾更少,仅15部,让人担心修读电影的年轻人的前途。电影的拍摄数量对于“明星”的生产有莫大影响一至今还被华人观众津津乐道,以至奉为神祗的港片巨星,有哪一位不是冒起于港产片全盛的八九十年代?
中国明星的长征,始于上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明星”在上海被成功仿制后,如李丽华、蝴蝶、阮玲玉、周璇、白光等。50年代内地影人南下,连带把片厂和明星两种制度移植到香港。早期国语片明星为广东人聚居地带来华丽与梦幻――林黛、李丽华、葛兰、乐蒂等国泰电懋与邵氏兄弟的大明星与后期从训练班出来的新人如李菁、何莉莉、郑佩佩等争妍斗丽。基于目标观众是女性为主,当时电影题材大多是痴男怨女,才子佳子。泛指“明星”,其实是“女明星”,男明星每每只能饰演绿叶。60年代中后期,粤语片圈也冒出了时髦的青春偶像,如陈宝珠与萧芳芳。女明星当道的风气到了六字尾、七字头初已成强弩之末,历史改写的原因有二,一是凭《独臂刀》而开创“武侠新时代”的张彻将在之后10年把整个香港电影从阴柔转向阳刚。二是1973年李小龙返港,一部《唐山大兄》以真功夫缔造300万元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
与此同时,电视也在港人心目中争坐娱乐第一把交椅。免费电视使大众对电视艺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致使电影明星效应消减。是以70年代邵氏嘉禾纵也不遗余力打造新星,但能带动潮流者少之又少。至于许冠杰、许冠文,其实是先受惠于电视的普及化才在一系列“许氏兄弟电影”中异军突起。
电视比电影还大的现象是到了80年代,由麦嘉、石天、黄百鸣、张艾嘉共同打造的新艺城时代,由此崭新的本地明星文化才正式在香港萌芽。之后有德宝、徐克的电影工作室,连邵氏也借助王晶在无线的影响力重投港产片,9O年代的港产片阵营则以UFO、BOB、永盛最有代表性。
两周一成、四大天王、张国荣梅艳芳、从台湾转战香港的大美人林青霞、由内地打到香港的李连杰、从选美之路走上银幕的钟楚红张曼玉、视而优则影的郑裕玲吴君如一香港影坛曾是浩瀚的天空,给内地港台观众提供无数摘星梦。
如果香港真的好好把握这个机会,1980年代至今20多年,绝不可能仍要靠一周一成、四大天王。至于女明星,除了半息影的张曼玉,拍广告多过拍片的刘嘉玲,新一辈就只有把一半时间用来照顾小孩的张柏芝,和歌影双栖(但戏路相近)的郑秀文与杨千。
1990年代的港产片占多数是搞笑片,脱胎自过往无线电视的搞笑节目。笑点经常是重量不重质,造就男星也多于女星。若不是王家卫非此族类,恐怕将再少一颗“撑住香港”的梁朝伟。加上天妒英才,一梅一张的先后离场也造成华人巨星的买少见少(广东语“快绝版了”)。
平日也许还不觉得事态严重,到了颁奖礼时才会叫主办单位皱眉:内地戏好之人虽多,但已登“权力榜”的明星则来去仍是章周胡孙刘巩范黄姜徐葛陈夏等一篮子左右,纵然叫人惊艳的新名字陆续有来,到底要有时间与观众培养感情。
内地明星如是,台湾则含辛茹苦培养出周杰伦、桂纶美和未知能否胜任大银幕的林志玲。上述所有名字加起来当然足以让一些时尚品牌的会星光熠熠,但电影颁奖礼必须要有好人好戏整体配合才算美满。今年金鸡和金马分别在苏州和台北举行,但当星光大道的红地毯一铺开,我们虽不愁没有盛装出席的明星,但提名的参差值得忧虑――艺术与商业、名气与实力都出现不均,长此下去,会否演变成支持电影颁奖礼的是追星族,多于对电影更有感情的观众、戏迷和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