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民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仍任务艰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民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仍任务艰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很多企业患上了“融资饥渴症”、“转型恐惧症”、“外部环境焦虑症”。

作为民营企业的“娘家”,全国工商联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79件提案,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业体制改革等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庄聪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活力仍需释放。

“融资贵”是民企反映第一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全国工商联的提案中,有10件涉及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庄聪生:过去一年,央行两次降息、多次定向降准、一次全面降准,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但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在我们的调研中,融资贵问题成了企业反映第一位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加上担保费、审计费、工商查询费等,利率都在12%~1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30%。贷款总成本基本上达到了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2~3倍。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给民营企业送去发展急需的“源头活水”,全国工商联有哪些建议?

庄聪生:大型的国有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激活民间资金、创新民间融资是必然的选择。首先要加快推进民营银行组建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国家允许组建民营银行,但条件过于苛刻,程序过于复杂,发牌过于缓慢,一年多时间只批筹5家,开业2家。欣喜的是,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其次,还要引导民间资金设立“过桥”基金,市场化运作,有偿化服务,直接帮扶企业进行短期“过桥”的还、续、贷,为企业解燃眉之急。

对民企的歧视仍然存在

《中国经济周刊》:除了融资难题,您认为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

庄聪生: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民营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税费负担重、人才用工难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民营企业面临着很多、遭遇很多不平等待遇,所有制的歧视仍然存在。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们还有很艰巨的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不平等待遇或者说歧视体现在哪些方面?

庄聪生:当前,垄断行业、公共事业项目等诸多领域虽看似对民企开放,实则缺乏进入的具体细则,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依然存在。民营企业在项目审批、银行信贷支持、土地供给等方面依然难以与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批项目、找融资、拿土地这些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几大关键性瓶颈依然存在。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因为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对民企来说存在“玻璃门”。比如现在国家规定,要成立一家银行,必须要由一家专业银行发起并控股。看起来是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了,但实际上却很难操作。要请专业银行,五大行来发起,五大行不如自己搞个分理处得了,何必多此一举。

《中国经济周刊》: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庄聪生:要通过加大改革创新,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生命力。要尽快清理和修订影响民间经济活力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制度,出台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

目前“混改”只是开了一个“小门缝”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不少民营企业对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些担忧,您认为怎么打消他们的顾虑?

庄聪生:民企对混合所有制有一些担心,比如:个人资产投进去收不回来;国企行政权力过大,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没有话语权;政策有变,进易退难;资产回报率低,只赚吆喝不赚钱。事实上,在现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民间资本没有控股权。而民营企业家最大的特点是要当老总,要自己说了能够算。如果民企在决策过程中没有话语权、知情权,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同时也难以发挥民间资本市场反应快、决策灵活等优势。因此,要让民企真正能够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就要尽量让民企进去多做一些,关键是在破除垄断的改革上有一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因为很多行业还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怎样才能让民营资本愿意参与到混合所有制企业,并且真正能够进得去、待得长久呢?

庄聪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解决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问题,要树立相互尊重、国民共进、合作共赢的理念。 怎样让民营企业进得去呢?有一些地方探索得很好:一是要实行股权分散。国企作为第一大股东,其他股份高度分散。二是要推行国有资本在混合经济企业中持优先股。三是要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分离,资本上国有大、民营小,管理方面民营大、国有小。四是要创新国有资产的定价和交易方式。要让民营资本待得安稳、待得长久,就还需要切实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后的企业运行效率问题,要有制度安排。

新常态下,支持民企“走出去”

《中国经济周刊》:您曾说,民企转型升级,还有一条路径是“走出去”。您对新常态下民企“走出去”怎么看?

庄聪生: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028亿美元中,民企已经占了40%,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新常态下,企业走出去,既能转移部分过剩产能,同时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做大做强。

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大趋势。我在全国工商联经常会碰到企业家跟我说,去国外哪里发展了。大连一家畜牧集团,每年有将近100亿元的销售额来自国外,老板说“我敢保证24小时内的任何一分钟我公司都有人在国际航班上”,我说你这才真正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但是,我们也给民营企业讲,走出去和国内发展毕竟不一样,文化、法律、环境、风土人情等等都不一样,还是要大胆决策、小心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