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做法。

(1)问题情境应尽量生活化

虽然数学课中所设置的情境既可以来自实际生活,也可以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的角度来提出的一个纯数学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开始新课,就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一幅冷冰冰的面孔,数学知识大多有着鲜活的生活背景,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大有裨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

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问题情境要尽量能贯穿多个教学环节

通常的做法是在利用一个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在形成数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一开始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前后呼应,比如在解三角形一章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如何测量两个恒星之间的距离呢?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学习了解三角形的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非常自然了。也可以用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知识类比着去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如在数学归纳法这一节课中大家基本上都会用多米诺骨牌引入说明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原理,但学生了解在具体应用时,却仍然不清楚证明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用“n=k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去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而只是处于模仿的地步,一不小心就会走样。此时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思考在多米诺现象中,骨牌的倒下为什么具有传递性?尝试使学生描述第n张骨牌倒下后第n+1张骨牌也倒下的具体过程:第n张骨牌倒下过程中其自身的势能转化成的动能将传递给第n+1张骨牌,使这张骨牌也倒下去。即第n+1张骨牌倒下的前提条件是第n张骨牌的倒下!从而彻底使学生明白在证明命题具有传递性的时候,要证明n=k+1时命题成立必须要用到n=k的时候命题成立,否则就不是传递性了!

(3)发挥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作用

《新课标》中大力提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常用的做法是通过投影显示一段动画或图片或一段文字故事引出问题,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并不是不可以,不过这里只是发挥了多媒体作为工具所带来的便利作用,离新课标中提倡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还有一段距离。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更应该用于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以及可以用来揭示数学本质的地方,比如在讲了圆锥曲线的概念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实时用几何画板按①作圆A及圆内一点B②在圆上取一点C,作BC的中垂线;③该线与半径AC的交点为E演示作图,问:当C在圆上运动时,点E的轨迹是什么?在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利用跟踪点E可得轨迹渐渐显示为一椭圆,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轨迹和椭圆的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其他任何手段都难以企及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的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

(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案

(4)问题情境的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 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