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理答 促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理答 促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时,会诞生很多无法预料的精彩?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睿智理答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何为理答?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教师如何通过睿智的理答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营造良好的充满思维张力的课堂氛围,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探问,提高思维效度

巧妙的理答能生成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教无定法,理答也是如此,甚至某些时刻的理而不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思维的效度。

在《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中,苏格拉底只说了三句话。教学中,笔者攫取贯穿文章主线的苏格拉底说的三句话,组织学生不同层次地读。读完后,有学生疑惑:“整个故事,苏格拉底肯定不只说了这三句话,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三句话?”笔者貌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啊!为什么偏偏x了这三句话,这三句话去掉一两句,行不行呢?”学生眼睛发亮,相视而笑,纷纷悟出这三句话正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第二句话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敲响了警钟:“你们已经到头了”第三句话则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行为的启发。如果抽掉第一句就不知道他们来麦地里干什么,也就不知道故事的起因;抽掉第二句则不知道故事的结果,抽掉第三句弟子们也许就不能从摘麦穗这件简单的事情中思考、感悟人生。思维有的时候是安静的、慢的。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虽然教师没有回应学生,但实际上是给学生安静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揣摩这三句话对于全篇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

二、转问,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受定式思维的影响,当新知识与旧经验有冲突时,学生就会感到迷茫,无法理性判断。这时,教师就应该改变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思维迈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这篇文章在课后习题安排上有一个硬性要求:课文有几处使用了分号?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分号的用法。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读懂三句含分号的句子,接着通过弄清分号前后各写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了句子并列的情况下会使用分号,然后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1.有的学生看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会立即摘下它 有的人左顾右盼,错过许多机会。

2.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 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因为定式思维,学生在两句上全填上了分号。“第二句填逗号可不可以?”教师发问后,学生愣了一下,随即点点头。“那第二句到底填分号还是逗号?”学生在不断的纠结与挣扎中既生长着思维力,又了解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即两个并列的句子,只有其中的一个分句用了逗号,才能用分号。至此,学生已经明了分号是介于逗号与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最后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分号练写一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纷纷走进了麦地。他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至此,分号用法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

理答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对。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教师就必须马上调整预设,重新定位问题角度,采用睿智的理答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正轨,使得学生能够正确思考。

三、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理解有时局限在表面,不够深入,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引领,通过理答使学生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拓展学生的思路。

这篇文章看似短小,道理也不难揭示,但苏格拉底离学生的世界太遥远,他一语双关的语言形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初读批注时,学生只能从“洪钟”一词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声音像洪钟一般,如何让学生读懂字外之意?笔者出示一处批注范例,并告诉学生,“老师第10遍读这篇文章时,读出了一些词句的双关意,譬如‘洪钟’这个词,不单单是指苏格拉底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还指短短七个字给弟子们带来的心灵震撼。”他们突然惊醒了,从原来的思维套路中跳出来。“你们就用这样的读书方式进行二次批注,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六年级学生已有五年多的知识积淀,再加上已经站在开始思考人生的桥头,他们的感悟越来越深入,思维张力越来越活跃。有的学生盯住“只许进不许退”,说苏格拉底其实一开始就在提醒他的弟子们,人生就像在麦地行走一样,只是一个单程,不要在人生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有的学生读着读着,还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理解:人生固然要抓住机会,但追求理想有时比功利性的追求更重要……二次批注使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语句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入,已经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是最大程度地走向文本深处,玩味到寻常词语背后的不寻常。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智慧。理答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度、广度、深度。以上案例,不管是对于人生哲理的获得、分号用法的习得,还是对文本平常语言背后深刻性的探究,教师三次智慧的理答,使得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学生思维的张力,凸显教学的魅力,焕发课堂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