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辉上市:导演\制片和演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辉上市,是资本的胜利,是资本方和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盛宴。
美国东部时间7月7日上午9点30分,当海辉软件执行董事长孙振耀踌躇满志地敲响纳斯达克正式开盘的钟声时,海辉创始人李远明作为嘉宾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但是,海辉已经跟李远明没有什么关系了。2007年10月,李远明率领创业团队集体出走,把海辉留给了风险投资人和孙振耀领导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世人只识孙振耀,何人记得李远明――孙振耀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让海辉成功上市; 海辉创始人李远明苦心经营10余年,却早已黯然离开。”一位曾经的海辉人如此感慨。
6月30日,海辉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次公开招股价格定为每股10美元,筹集了7400万美元资金。“可以说,目前的海辉软件已经彻底远离了创业时期的中国背景,成为了一家典型的风险投资人控股、职业经理人掌舵的赚钱工具。”有人如此评价说。
导演:孙振耀
“惠普那帮人终于熬到发财的时候了!”一位外包圈内人士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位海辉人在得知海辉上市的消息时,第一时间给他发的手机短信。
毫无疑问,是海辉执行董事长孙振耀导演了海辉上市的大戏。而当初孙振耀“接戏”的前提就是“企业的创办人不在”。孙振耀在海辉上市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排名前10的IT服务公司,只有海辉创办人不在里面。因为创办人不在,我不是职业经理人,我是出题人。”
2008年5月,孙振耀入主海辉软件,就被业界认为是“奔上市而来”。记者采访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孙振耀的确以上市为首要目标,在海辉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其中包括调整业务方向,采取激进的并购策略,交出一份健康漂亮的财务报表,打造阵容豪华的管理团队等等。
在海辉的管理团队中,惠普人特别显眼―执行董事长孙振耀,是前中国惠普首席执行官; CEO卢哲群曾任中国惠普公司执行副总裁; CFO卢韶华曾在惠普任职; CHO王瑾曾在中国惠普工作8年。兴业证券直接投资部业务董事张小龙在微博上评论说,“海辉软件是做IT外包的,海辉软件的高管是惠普外包的。”
而海辉招股书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在外人看来也堪称“惊险一跃”。2005~2008年连续4年,海辉的净营收持续增长,分别约为1748万美元、3369万美元、6305万美元和1亿美元,但净利润方面,海辉连续4年亏损,其中2006年亏损1104万美元,2008年亏损1071万美元。但是2009年,海辉奇迹般地实现了V型反转,净营收9150万美元,净利为740万美元,实现了4年来的首次盈利―这是孙振耀专注财务健康和成本管理的结果。
不仅如此,孙振耀也主导了海辉业务方向的调整,从主要对日外包转向对欧美的外包服务,这也被认为是“为在美国上市而做的调整”。2006年之前,来自日本的订单一度占据海辉销售的70%以上。然而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客户贡献的营收只占其净营收总额的25.3%,来自欧美的比例增至约70%。在海辉招股书列出的前10大客户中,包括了AIG、思杰、Direct TV、GE、微软等美国客户。
在孙振耀的带领下,2009年8月~2010年4月,海辉完成了数次并购,其中包括收购电信服务公司浩鸿天业和美国云计算服务公司Echo Lane,使得海辉的业务构成看起来更加完善。
于是,“海辉上市,孙振耀丰收。”一位署名Wchenqiang的人在微博上如此调侃。记者从公开的资料看到,2010年2月,海辉软件向孙振耀发行了80万股普通股,并向其亲属发行了120万股普通股,价格为0.3美元。也就是说,孙振耀及其亲属,以6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了200万股海辉股票,海辉上市后,孙振耀及其家属的股票价值变成了2000万美元。
制片:风险投资
“海辉上市,是资本的胜利,是资本方和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盛宴。”一位外包圈内人士如此评价。
即使是盛宴,对于投资人来说,这宴席开得实在有点晚。2004年7月,集富亚洲、纪源资本、英特尔投资3家机构首先进入海辉; 之后IFC、德丰杰全球、三菱UFJ、GE资本等也陆续进入投资。根据海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纪源资本和IFC是海辉前两大股东,分别持有22.6%和11.9%; 集富亚洲和德丰杰各持有8.2%; 英特尔资本和GE Capital分别持有7.8%和7.2%; 住友商事亚洲资本占股3.5%,而孙振耀及其管理团队则拥有5%的股份。
“我们做了6年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如今海辉终于在美国上市了。”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许盛渊兴奋地感叹。
如果对比其他和海辉同类型的中国外包业的同行,就会知道,以英特尔为代表的风险投资人为何发此感慨。
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文思创新,2005年从联想投资和美国风司DCM获得1000万美元第一轮投资; 2006年获得第二轮风险投资3000万美元,2007年底登陆纽交所,前后不到3年时间; 对日外包为主的中讯软件,2002年10月获得NEC的1200万港币投资,2003年初再次得到联想2400万港币的投资,2004年中讯顺利登陆香港联交所,前后不到3年时间。
也就是说,在中国领先的软件外包企业中,风险投资等待时间最长、投资金额最大的公司可能 就是海辉了―最长的投资者6年,上市前融资额达到7800万美元。因此,有业内人士称,“海辉是被投资人拖着强行上市的,因为投资人已经失去了耐心。”
海辉终于如愿以偿地上市了,所有的投资者都不再焦灼,因为它们可以顺利地退出。而且,即使按照海辉10美元的上市价格估算,其投资人的收益最少是30倍,而最多的将达到50倍。据消息透露,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7个投资者当初是以每股0.2~0.3美元的价格获得海辉股票的。
主演:海辉
海辉上市后,就有业界人士认为,孙振耀及其团队既然是“因上市而来”。必然会“因完成上市而去”,会“捞一票就走人!”。业界有声音认为,海辉是被包装上市的,海辉是“演技派”而非“实力派”。
“上市仅仅是一个开始。”孙振耀在接受采访时的这一表述,可以看出孙振耀对海辉长远发展的立场和态度。但即使诚如孙振耀所言,海辉团队稳定,发展战略稳定,上市对于海辉还说,也的确“仅仅是一个开始。”
根据IDC的统计,按照营收规模计,海辉是国内排名第二的IT外包服务商。但是业界认为,从营收规模、利润、人员规模、业务成熟度等综合来看,海辉应该是排在东软、中软、文思创新之后的“二线明星”。因为上市,海辉拥有了上升为“一线明星”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具备了跻身一线明星的实力。
金融危机之后,《计算机世界》记者先后采访了文思创新CEO陈立峰、中软国际总裁陈宇红以及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李波等中国外包业的领军人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外包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把业务向国内市场转移。
据记者了解,文思创新的国内市场已经占到其总营收的40%以上,而软通动力的国内市场贡献也在50%以上。但是反观海辉,国内市场只占3%,这是海辉面临的自身业务调整的挑战。
另外就是激烈的竞争。目前,文思创新的人员规模超过8000人,预计2010年营收规模过10亿元; 软通动力2009年员工规模在9000人以上,2010年的营收将过10亿元; 东软2008年员工就已经过万人―它们都是海辉的直接竞争对手。
孙振耀也强调,海辉目前最大的困难首先是市场; 第二是打造未来5年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如何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