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信朋友圈互动情况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信朋友圈互动情况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微信朋友圈通过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在线互动等形式,帮助用户积累社会资本。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研究朋友圈互动的情况。研究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获取资料,从互动的主体关系特征、互动的过程性特征、不同强度关系的互动差异等方面探讨,旨在通过这些研究,让微信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其管理社会资本。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社会资本;强关系;弱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20-02

一、微信朋友圈与社会资本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5年8月13日,微信的活跃用户已经突破6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1]。

作为中国时下最热门的社交网站,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交流渠道,微信朋友圈更是给了用户一个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管理关系网络资源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布迪厄、普特南等社会学者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这一理论为我们观察社会现象,解释社会发展原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传播学者纷纷将之加以应用,用来解释传播学上的一些现象。大学者林南更是预测到,互联网的普及将会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间的互动提供一种新的基础[2]。因此不少学者进行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的研究尝试,结果证实互联网的使用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微信朋友圈以人际交往为要点,它已成为人们获取好友消息、进行人际交流、增进感情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当下人们最常用的线上活动平台。圈中朋友是如何互动的,互动的主体特征如何,不同强度关系的用户间互动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互动能否为活动在其中的个体带来可获取的社会资本,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探索。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的方式、对象说明

根据腾讯公司的用户数据报告,微信用户呈现如下几方面特征。1.用户性别方面:男性用户居多,男女的比例为1.8U1;2.年龄方面:平均年龄约为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3.职业方面:主要有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四类,这四类用户占比高达80.6%。具体来说,企业职员占比32%、自由职业者占比28%、公务员占比11%、学生占比20%。本研究从微信使用人群特征出发,按照配额抽样的方法,选择其中20位拥有不同社会资本的微信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用户在朋友圈互动过程更具体的特征及体会。

研究选取了12男8女,共20人作为访谈对象,他们当中有2人是企业主,4人公务员,4人是自由职业者,其中1人长期作为公益活动的发起人,6人是企业职员,还有4名学生。这20人成为微信用户均超过2年,上两周内有在朋友圈过内容。

(二)访谈重点

访谈主要想了解用户在朋友圈互动时具体的情况。主要有:1.选取部分朋友圈互动内容,让他们指出哪些属于强关系联系,哪些属于弱关系联系;2.互动的偏好,针对不同强度关系的朋友是否会有所不同;3.使用朋友圈有没有带来社会资本的增长,具体为,与本来强关系人员有无进一步的感情交流,有没有从弱关系转为强关系的情况等。

三、微信朋友圈互动的特征

(一)互动主体的关系特征

1.平等的同质互动居多。研究发现,在微信朋友圈中,以平等的同质互动居多。此处强调微信朋友圈个体关系的平等性,是因为与微博等社交网络不同,在微信朋友圈中,连接的大多数是基于现实的社交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熟人社交”。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是现实关系中的家人、朋友、同学、上司、同事,圈子的构成方式不是简单的从众式关注,而是在双方相互认证基础上的互为添加,这样的添加方式使得朋友圈回归了平等的人际传播。建立了联系的双方,朋友圈会推送个人的内容,“迫使”双方互相了解,信息交往更加平等,因此圈内的人际互动机会和频率更高,能够有效增强社会资本连接的有效性。处于强关系的双方,通常拥有更加相似的资源,在社会学中这种互动称为“同质互动”。社会学学者边燕杰曾在格兰诺维特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关系假设,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关系社会。也就是说,在中国,要办成事,靠的不是社会关系的多而广,而更加强调的是关系的强弱,强关系更能给以有力的支持。

2.平等的异质互动不可忽视。处在弱关系当中的异质互动,往往穿插于其他连续的同质性互动之中。根据情感与互动关系假设,情感很难引发异质性互动,因为双方之间的资源是不对等的,所以异质互动通常需要更多的条件。微信朋友圈恰恰提供了这种条件。在微信当中,互为弱关系的个体通常是由强关系介绍、推荐或者由于工作需要添加,在经过互相认证之后,已经有一条无形的纽带牵引着他们。微信朋友圈把这根纽带再次加固。美国传播学者埃里克・尤斯兰利指出,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由兴趣或特定议题出发建立,朋友圈是个人兴趣爱好展示的舞台,互为好友后,对等的查看权限“迫使”对方了解你的朋友圈消息,了解你的兴趣爱好,在这期间,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异质个体很可能发生互动,这也是弱关系转为强关系的第一步。

在微信当中,平等的异质互动通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交友为目的的情感性需求的互动,第二类是求助、营销等目的的工具性需求的互动。从调查数据来看,两种类型数量相当,均比较普遍,但以工具性为需求的互动,互动层次会更深,如看到朋友圈的买卖信息,有需求的个人很可能会发起直接的会话,进入异质个体对话的状态。

(二)互动的过程性特征

网络中的互动性,强调信息传送者与接收者可以互为对方角色,产生信息上的交换。从符号学角度来说,就是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微信朋友圈是由强关系连接起来的圈子,互动权限的适度开放使得它与其他社交网站的互动有着不同的过程特征。

1.互动过程的私密性。首先,从它的好友添加方式来看,必须验证通过才能加为好友,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其次,微信好友是基于现实朋友圈子发展起来的,是现实版本的网上扩充。朋友圈是微信的附带功能,好友添加的私密性决定朋友圈的私密性。在朋友圈中,还可设置是否准许查看权限、非好友评论无法查看等功能深入,“私密”的味道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