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传统学习方式有更大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意义和如何应用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策略,并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反思。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等教育 应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逐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在国家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归根到底,高等教育是一项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不仅要稳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然而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往往过于拘泥于教师、书本所传达的知识,不具备自我突破、自我创新和自我改革的能力,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是缺乏创新意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没有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的意识,更多的抱怨耗费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却毫无帮助;其次是缺乏创新毅力,创新的概念往往是一瞬间形成的,但是要把“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际却需要长期坚持,因此,虽然许多大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却无法做到有始有终,往往半路夭折;最后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也许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渐渐失去了创新思维能力,不知道如何创新,思维发散力、联想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是教学方式单一,如今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教学条件有限,不少院校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做支撑,学生许多新奇的想法无法顺利地实施;最后是教学内容落后,不能做到顺应时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告别以往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找寻一种新的模式来更好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多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用英文表示是“Inquiry-Based Learning”或“Research-Based Learning”,即“基于探究的学习”或“基于调查的学习”。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却有着相同的内涵:即强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研究问题,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模式,是一种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唤起,自主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2]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1问题性。

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对学生本人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有人曾经说过:学习知识,从本质上说就是学习解决由别人提出并已经有了现成答案的问题,这也许是对传统的学习模式的真实反映,但对研究性学习而言,这句话应该修改成:学习知识应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

2.2体验性。

研究性学习不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比如思维的培养、规律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而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也就是对学习的体验。这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创造”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和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有创造的实践。[3]

2.3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集中注意的是人们怎样做知识这一过程,而不是人们已经做成的知识本身。学习是学生自己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有自由活动的机会,有自主探究的可能,有进行创造的欲望。

2.4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一般要围绕一个课题展开,不仅这个课题的问题是开放的,而且学生解决课题的过程也是开放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2.5实践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在问题提出的方式、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都表现出主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3.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3.1巧设研究课题,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研究的心脏,基础知识、创新思维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课题的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是成功的课题的第一重要环节,是将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逐渐养成勇于探索的好习惯。[4]

有了好的研究问题,接下来就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联想、分析、归纳、类比、重复等方法,深入研究课题,逐步建立创新思维体系。

3.2密切合作,交流互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渠道极速拓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了。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也要时时体现出“合作”精神,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以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里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换,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要注意发挥集体的优势,只有大家学会团队作业,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才显得更加充实有趣。学生之间的合作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它对知识结构建构、能力拓展和团队意识养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结果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各研究团队最后呈现的作业打分,该成绩作为该团队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在最后的考评中平时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5]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平时成绩仅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的简单结合,且与期末考试的成绩关系不大,而现在学生的个人成绩不仅与自己的研究程度相关,而且与整个团队的协作研究有关,这将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对课后研究课题的讨论和复习,并且在合作中相互协作,一同完成任务。

4.结语

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我们势必要将面向传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学习”。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语言和逻辑能力,更需要发达的思维技能,这就要求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必须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学习和合作,而不只是关注最终的考评结果。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必须以能力教育为主导,素质教育为基础,知识教育为条件。如今的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清时展的方向,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贺俊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3]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1,(13).

[4]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5]谭建伟,曹华林.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设计与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8(02).

[6]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7]白淑英.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