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混沌 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混沌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月13日。在随南大微电影营乘车前往宏村的路上,我对这次去拍什么、表达什么,还是混沌不清的,只有一个大略的方向:关于徽州文化的纪实片。领队韩丛耀教授对我说,不要炒冷饭,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一定要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12点20分抵宏村,住在将近20年前带学生住过的浔阳饭店。中雨不断,下午在村里转了转。

7月14日。 5点起床,已经迟了。预报中的大雨在现实中变为晴日。最好的云雾错过了。《绾青丝》剧情组邀我客串一个配角,说是几十秒的戏份。结果在狭小的徽派小屋中,滑轨、摇臂滑来摇去,LED灯、反光板交相辉映,足足折腾了我两个小时。好在其中有喝茶的细节,让我把黄山茶喝了个够。我选择了在表现徽州文化方面或许有意义的采访对象。上午与画者汪元、竹雕技工老万聊天拍摄。下午去了树人堂、老屋别院、粮库咖啡屋、印象老屋等处,与树人堂主人汪森强老人、老屋别院汪莲菊女士以及赁屋旅居作画卖画的杭州姑娘(浙江农林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小周等人聊天、拍摄。在今天的采访活动中,我逐渐注意到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深夜,剧情组还在讨论拍摄事宜。

7月15日。汪森强昨天送我他的新作《古村有梦》。书中说到“徽商将银子和城市文明一块带回家乡”。虽然类似的表述我以前也看到过,但今日读来,感触尤深。我们今天看到的徽州文化并非纯然土生土长的东西。它是徽州本土文化与走出去的徽商与文人们带回来的古代城市文明相融相得的产物,徽州文化始终受着外部文化的影响。早晨中雨,宏村远近东山、雷岗山、羊栈岭等皆在雨雾中。我婉拒了营里给我配备佳能C100摄像机的好意,还是用自己的佳能6D相机,为的是拍摄时更得心应手一些。前年在宏村遇到一位衣冠不整的农民蹲在路旁速写,留下深刻印象。这次来通过宏村的朋友找到他――低保户汪源。他在自己破败院落的墙上画的奇特的梵高向日葵,不但显示了艺术的野性生命力,也给这个徽派底蕴深厚的村子涂抹了一道异域文化色彩。中雨变为大雨。继续走访茶楼酒肆老屋,我已经逐渐明晰我要寻找变化中的文化元素。粮库咖啡屋的前身是粮库,据村中老人说之前是祠堂。现在的主人出资买下,用钢结构支架帮衬木柱,使衰朽的老屋坚挺起来。新主人还在屋内添加电影元素,使挂着“州司马”匾额的老屋显出新潮。韩教授请我喝咖啡,对我说:“你们学中文出身的,一定要注意,影片主要是用影像说话,不要总想着啵啵。另外,主线要简单明确。”我们听着电影音乐(应当是法国电影)和沧桑的独白,韩教授说:“这音乐,这独白,这味道!”

7月16日。早饭后与另两位营员打车冒雨前往19公里外的碧山。因为碧山书局10点开门营业,所以我们先去了猪栏酒吧乡村客栈。这座体量庞大的古建筑修建得那么从容舒展,使宏村承志堂都显得有些局促。现代的装修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基调,也加入西方元素。好玩的是,堂上的钟声瓶镜(终身平静)添加了一台收音机来对应“声”,不知是幽默还是滑稽。大雨如注,留我们在猪栏细细品赏。领路来的农妇也很高兴。村民们说,通常情况下,村民不被允许进入这个高雅人士出入的场所,而今天农妇有福消受上层文化了。碧山书局是欧宁先生野心勃勃的乡村建设“碧山计划”的一部分,南京先锋书店钱小华呼应了这个计划,把先锋书店办到偏远碧山下碧山村的古祠堂启泰堂。大雨从祠堂天井四水归堂,溅起无数水花,背景是一排排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安徽农大的学生抬头看着贝克特的黑白照片,从南京赶来的传媒专业学生正采访土生土长的工作人员汪寿昌老人。午饭后我们采访了欧宁先生和书店负责人唐雪女士。二楼有外国姑娘在帮忙整理外文书籍,窗外是绿野和远山。临走时,我买了汪寿昌创作的《手绘碧山》系列明信片。我知道,碧山书局是“变化元素”中的明星,是我的影片中的高大上角色。

7月17日,多云日。早上拍云,上午访人,下午乘坐班车去秀里影视村。村里新设置了1960年代场景,孝悌之类古训、革命口号、青石大础白果木柱、工分账簿、高音喇叭同处一景,并置成趣。在拍摄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素材可以加到影片中。回来后,我才醒悟,这个场景与“徽州文化”形成强烈反差,是有意味的,也许可以成为影片的转折点,导入高潮。我真后悔没有在那儿多拍一些素材。经过几天的纠结摇摆,终于在采访拍摄中逐渐确定了“徽韵的变奏”的拍摄主题。对徽州文化而言,新的文化元素一定会渗透进来。徽州文化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徽州的韵律一直在变奏。当然,变奏也有底线,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徽州文化是瑰宝,需要保护;但同时,当我们说到“坚守”的时候,又要避免胶柱鼓瑟。想一想巴黎卢浮宫里的贝聿铭金字塔吧。在宏村村口西溪畔看到两位外国女子在作画。我用语法错误百出的英语探知她们来自俄罗斯,用也许是纯正的俄语与她们до свидания(达斯维达尼亚),再见。

7月18日。多云日。剧情组的孩子们4点30分就起床,拍最后的几场戏。上午在《绾青丝》剧情组演两个场景1分钟的戏,用了3小时。然后再度采访树人堂第五代孙汪森强老人。汪老先生思维敏捷,语涉“人权”、“自由”、“民粹主义”、“罗伯特议事规则”等词,令人惊叹。我想,可以把“革命场景”、“汪老纵议”、“碧山书局”顺序排列,形成一个反思的逻辑链。韩教授看中一位俄罗斯画家正在南湖创作中的油画,欲以3000元买下,未果。下午在工艺品市场采访正在守摊的中央美院94届毕业生、竹雕艺术家汪辉,他的《大观园》、《兰亭序》曾入选上海世博会安徽馆。采访谢裕大茶行(宏村店),初步了解了这个创建于1875年的徽商代表性实体。也许不是巧合,接受我采访的几位年轻女店员都是来自茶乡。晚餐席间遇南京政治学院颜教授,我与颜教授谈起微电影拍摄情况,颜教授说,画里徽州,一般理解是水墨画;俄罗斯人的油画富于立体感、色彩、饱和度,完全是另一个徽州了。今天有两个剧情组被我忽悠到碧山去了,还有组去木坑竹海拍摄,他们天黑后才步行下山,满天星斗,满地萤火虫,真是棒极了的体验。

7月19日,早饭后返回南京。12点30分到达南大,宣布下午不休息,去影像编辑室往电脑里转存拍摄素材,进行初步整理,以便明早进行视频音频剪辑。要求24日完成影片制作。时间很紧,不过我已经胸有成竹了,我有了清晰的编辑思路,那就是,古代徽州文化是“底色”,底色上一直有新的色彩在“涂抹”,以“底色上的涂抹”为题,以“新的色彩”为贯穿的主线,以“乡间油画单元”为“起”,以“茶饮新变”、“老屋新味”、“竹雕新宠”三个单元为“承”,以“历史反思单元”为“转”,以“碧山新貌单元”为“合”,以“外国画家单元”为“结”并与“起”遥相呼应。

就这样,影片的整体立意与布局,走出了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