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背包革命截取片段的青春去流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背包革命截取片段的青春去流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1月10日,中华英才网上一条招聘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就是:中华英才网携手全球旅行者的“黄金圣经”Lonely Planet和三联书店,招募“Lonely Planet 2011春节玩家”。参加招聘的旅行玩家,只要有春节出行计划,并在旅行结束后“晒”出你的出行记录,就能轻松获得两千元的日薪,在几天“游玩”工作中,最多可获得超过万元的新酬。

自己实现背包客游走于各国之问的梦想,然后把自己的旅行经验做成攻略和人家一起分享,还有帮你支付小菲的旅行费用,这种“一箭三雕”当然好,但是成为LP(驴友对Lonely Planet的缩写)写作者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过Lonely Planet传递的“背包革命”的理念正慢慢在国内青年中流传开来。

60年前,当背包族长老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写下这预言时,全世界都笑了。如今,伴随着背包客在世界各地且行且唱,背包革命在全球静静进行。

西方有“间隔年”的说法。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背包开始一段毕业旅行,以达到间隔学业与职场,升华理想的作用。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进行毕业旅行。近年,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开始扩散:每到夏天,温暖的季风才融化青藏高原的积雪,荒凉的进藏线就开始变成喧嚣的菜市场。这时,无论川藏、青藏还是新藏线,每一处都熙熙攘攘。而堵塞进藏路的是耶些驴友们,他们或徒步、或踩单车、或自驾,充沛的元气撑圆了背包,硕大的背包装下全部家当。他们如赶集一样行进在进藏路上也有他们的理由:截取青春的一个片段去流浪,只为在漫长的旅稗中以青春为抵押以物换物,赎回理想。

只要能帮助他们完成旅行、实现心灵进化,什么困难他们都可以咬紧牙。这类旅行图书中表达的观念打动了那个时代追求心灵解放的青年的心。这些书也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圣经。这些书籍给旅行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旅行不是功成名就者的物质消费,而是初出茅庐者的人生教稗。

1969年,凯鲁亚克去世,“垮掉的一代”纷纷成家立业,不再年少轻狂,“嬉皮士”作为一个种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背包革命”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味道。

当青年切・格瓦拉骑摩托车环游南美的经历被青年人争相效仿;当描写嬉皮士骑哈雷穿越北美大陆的公路电影掀起新好菜坞电影浪潮;当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荒野生存》引起全美热议;当代表美国精神的阿甘也无端辞掉工作,来无厘头地“在路上”时,人们不知不觉发现“背包”已成为一种文化暗物质,原来不只是藏在图片馆中,而是溶化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每个人,只要年少轻狂过,就“背包革命”过,只不过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泛化、淡化了“背包革命”的概念,并悄悄拿去了“革命”这太过张扬的后缀。

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像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我们的年青一代也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个头衔,也酷爱背包旅行。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浸淫着“背包革命”的思绪长大后,成了最富创造力的一代,我们也有理由期待“背包革命”思潮影响下的未来。

许巍在歌中唱道:“走不完的路,望不尽的天涯。”犯不着用一辈子来找寻天涯海角,却有必要截取青春的一个片段去历练。“背包革命”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的转换,更是一种人生观的蜕变。

“骑迹”从人生分水岭开始

出镜人物:赵泽

年龄:27岁 研究生刚毕业

和赵泽第一次见面时,我们都在上大二。那天我在论坛上发了帖子,召集车友们一起去骑南京市郊的一座山。只记得那时,他戴头盔、穿骑行服、踩山地车,骑行装备武装到牙齿。结果小小的山峰,下来推车无数次。骑行过稗中,隐约听同行的车友说,别看他体力不咋地,他可是暑假从南京骑到过北京的。当时我面露不屑(南北二京仅一千多公里),但是心却暗自敬佩(他这样赢弱的体力,顶着酷暑骑完要多大毅力啊)。

后来熟悉后,才发现他自小在“温室”长大,体力赢弱是有“家学渊源”的。当在大学发现自己的体力和性格都不够“硬气”后,他就开始主动调理,单车旅行是他认为最好的方式。

弹指一挥间,六年过去了他已临近研究生毕业,六年单车旅行对他的“调理”如何不好说,我看不到他内心变得有多“硬气”,我只知道他身体从“很弱”变得“比较弱”。所以,当有一天他突然提出要骑川藏线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时,我只当他是脑充血。因为,那阵子,他正迷一部名为《练习曲》的公路电影,电影讲的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选择骑单车环台湾岛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的故事。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有些事现在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做了”引爆了他的激情。

他想自己的经历成为这电影的现实版:骑单车走川藏线做毕业旅行,让这段旅行的经历成为他学业和职场生涯的分水岭。再一次见到他时,是在送他去成都的火车上。和他同行的两个同伴,一个是他高中时的同学,毕业三年后有点迷惘了,请了一个月的“霸王假”,声称要到川藏线思考人生;另一个是他同一实验室的女同学,而她给出的理由居然只是电影《燃情岁月》中的一句台词:有些人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为这种声音而活,这些人不是疯子就是传说。刚出校门的他们还很迷惘,渴望“在路上”时,能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做出决定时是如此的果断,只要自己认为应该去做就去做,别人认为是“疯子”还是“传说”都无所谓。

三十多天的时间,两干多公里进藏路,摔过跤、流过泪,但是从未放弃,一路用车轮从成都辗到拉萨后还觉得不过瘾,又背起背包满藏区乱跑。回来时已是两个月后,当从火车站接他时,看到一手扛着单车,一身挂满包裹的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火车站时,我就知道,这趟单车旅行真的让他变“硬气”了,至少在外形上是这样。

在问及川藏线上的收获时,他甩了一句话:我还是我,但已不是原来的我。这是电影《摩托日记》中切・格瓦拉骑摩托车环完南美后说的。

回南京的当天他就整理行李去公司报到了,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在以前他经常出没的单车论坛里,再也没有看到他和他单车的传说。偶尔看他的QQ签名档,整整两个月未变的签名“云游”二字已悄然换成了“收心”。我知道,要一时半会儿把心收回来绝非易事,此时,我正看着他从川藏线上给我寄来的明信片,还能感觉到力透纸背的炽热。

如今的他开始抹去上个人生段的“骑迹”,开始全身心地编织下个人生段的奇迹。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摩托日记》开篇的话:大革命前夕的摩托旅行。希望川藏骑行也能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是他人生大革命的前夕。

户外圈里有句话:为了内心的声音,有些人辞了职去,有人去后辞了职。背包客们很多都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综合体。认为一个年龄段做一个年龄段的事,绝不允许有“插队’的事发生,因此他 们不急于追求什么,而是决定思考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进藏线上,很多车友都是边哭边骑一直坚持到拉萨的。拥有这样梦幻旅行铸造的强大内心,人生路上处处皆风景。

我的职业是旅行

出镜人物:张金鹏

年龄:32岁 职业旅行家

“我的职业是旅行。人应该趁年轻时去旅行,只不过不要忘了回家的路”这是写在《背包十年》扉页上的话。

《背包十年》是被称为“中国第一背包客”张金鹏出版的游记,自2010年10月份出版后已累计销量十万No如今的张金鹏已成为中国旅行家的代表,也是中国自由职业者的典型。 2001年,大学毕业后,他找同学借了个背包到阳朔,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毕业旅行。这十几天的旅行改变了他一生,让他理想的生活模式从学习、工作、恋爱、结婚;车子、房子、票子的模式中跳出来。从此他的人生就如一只U盘,旅行就是他和社会对接的USB接口,而每一份不同的职业,就是他所寄生的电脑,在这些“电脑”中,他有选择性复制存储数据。 “到那个地方,就更向往了,当地人比如客栈老板,他们可能也是从城市过去的,他们每天喝茶看书晒太阳,日复一日。我觉得我也挺喜欢这种生活的。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呢?”阳朔当地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打动了他,让他从此中了旅行的毒,从此把自由和快乐当成了自己的终极追求。不断的行走,只为了证明这一生,我曾经来过。 毕业十年,背包十年。这十年分为四个阶段: 前三年是为了旅行而工作。海运公司职员、IT公司客服、金融公司市场、央视编导、旅游杂志编辑、夜总会策划等,前三年他做过八份工作,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为旅行赚路费。

当存款足够支付路费时就义无反顾地辞职,背包上路了。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员工。他也不屑于、也当不了好员工,因为普通职业格式化的生活让他无法忍受。他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流浪,年轻时就应该只赚青春不赚钱。

中间三年是为了旅行而旅行。出于分享的目的,张金鹏以小鹏为ID在新浪和天涯上开通了博客,很快就受到网友们追捧。小鹏很快以网络旅游达人的身份为广大网友熟知。随着知名度提高,杂志约稿纷至踏来。他第一次发现旅行还可以赚钱,从此他成了旅行,靠稿费活着。但是稿费微薄,他活得苟延残喘,很多次想过放弃,想过重新找工作,但是一想到又回到枯燥的工作中,不能自由自在,他就咬咬牙坚持“在路上”。 后三年旅行已可以不花钱。因为出版了《莲花之上》和《把欧洲塞进背包》两本游记,他开始接到旅游社赞助和旅行机构邀鹏请。2008年开始,每年他都要进行为期五个月的旅行,其中有两个月都是各地旅游局提供所有费用,甚至还提供一定报酬,前提是他要在博客上进行一定数量的报道。“我太需要那两本书了它不仅给我提供版税,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我旅行的价值和旅行成为职业的可能。”从这时开始,他就立志把职业旅行家当成目标。但是每当他和朋友说起时,朋友总是很不屑一顾地说:“中国没有这个职业。” 真正实现职业旅行家的理想是在2010年。在旅行十年后,他从十年的背包生涯选取了一百个故事,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融入其由,写成了《背包十年》,被驴友和媒体誉为“中国的《在路上》”,他也被誉为“中国职业旅行第―人’。至此,用十年时间,他实现了自由旅行到以旅行为自由职业,在中国“创造”了职业旅行家这个自由职业。

忠于自已内心,勇敢地说出内心的声音,用一辈子去实现内心的声音。旅行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声音,而自由职业给了内心声音一个浮出水面的机会。如一只U盘,当新的机会在敲门时,就从已不能得到新信息的旧硬盘上脱落下来,寻找新的载体。在不停的地域转移和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移动盘中如白纸一般的存储空间也慢慢被填满,人生因此变得充实而精彩。